[ yuè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127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124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127 |
1995年 | 154 | 1987年 | 133 | 1982年 | 163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475 |
内容来源于:www.522266.xyz
岳姓主要源自:姜姓。
岳姓起源一
源出于姜姓,出自远古颛顼帝之臣伯夷的后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史记》、《姓苑》等记载,上古时期,有一种官职称作“四岳”,专门职管祭祀三山五岳。古代人认为,山是一种神灵,需要极端崇敬,所以“四岳”就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官职,而掌管四岳的总领即称太岳。相传,颛顼帝属下之臣伯夷,亦称伯益,是炎帝神农氏之裔共工氏的侄孙,曾担任过颛顼帝的大祭司,后因祭祀天神的缘故,产生了太岳这一官职,伯夷为第一任太岳。太岳即华山,因炎帝之裔崇拜天神,以为山高接天能通天神,而华山在其眼中为第一高峰,故称之为太岳。此后,伯夷所统领的东夷部落就称太岳部。他们每迁一地,都不忘崇拜山岳的传统,于是以其四子以太岳部落为中心,分别掌管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山峦,称四岳,负责四方神山的祭祀,以后演变成为官职,由部落首领担任,掌管四方诸侯。四岳都是伯夷的子孙,他们协助尧帝治理部落联盟,很有政绩,并拒绝了尧帝的美意,不肯接受帝位的禅让,而是让位给了舜。后来在舜帝执政时期任秩宗,主次尊卑及郊庙祭典,典三礼,还积极帮助大禹治水,功绩卓著,在原始的禅让制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伯夷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岳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为得姓始祖。
岳姓起源二
源于景颇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景颇族岳氏,源出景颇族中的数个部落,主要是重原恩昆氏、木孔氏、恩孔氏这三个古老的氏族部落,在元、明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岳氏,世代相传至今。
岳姓起源三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台湾土著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岳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岳氏,世代相传至今。
岳姓起源四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1)蒙古族沙岳特氏,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ay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岳氏、沙氏等。
(2)蒙古族齐岳噶穆特氏,亦称乔噶穆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iyogam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岳氏、齐氏等。
(3)蒙古族岳罗沁氏,亦称亦赫君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oloci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岳氏、孟氏等。
(4)蒙古族岳诺特氏,亦称岳诺托氏、亦日呼德氏、闫忽德氏,世居扎鲁特(今内蒙古扎鲁特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Yon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岳氏、伊氏、阎氏、门氏等。
(5)蒙古族巴岳特氏,亦称巴乐特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七十二姓之一的伯要歹氏,以地为氏,世居巴岳特(今山西天镇、阳高边外地区)、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镇)、西拉木兰(今河北承德围场)等地。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y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巴氏、白氏、丰氏、陈氏、联氏、高氏、岳氏、包氏、罗氏等。
岳姓起源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1)满族弼尔雅氏,满语为Birya Hala,世居瑷珲(今黑龙江黑河瑷珲镇),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岳氏。
(2)满族赖布氏,亦称赖卜氏、来布氏,满语为Laibu Hala,世居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董鄂(今辽宁桓仁、宽甸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岳氏、栾氏等。该支满族岳氏鼻祖为赖布·岳干,满洲正黄旗人,满清初期世袭云骑尉,随同皇太极征明,功加一等轻车都尉,其后裔子孙在清乾隆年间有冠汉姓为岳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3)满族罗岳氏,满语为Loyo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罗氏、岳氏等。
(4)满族沃岳氏,亦称乌裕氏,满语为Uyu Hala,汉义“绿松石”,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岳氏、沃氏、乌氏等。
(5)满族岳佳氏,亦称耀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满语为Yaogiya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岳氏、姚氏等。
(6)满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族人众多,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两岸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有姓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岳氏、伊氏、何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许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7)满族岳察氏,亦称伊察氏、绕缠氏,满语为Yoca Hala,汉义“痒”,世居胡什塔(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岳氏、伊氏、饶氏等。
岳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三十三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百八十六位,人口约一百六十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038%左右。岳姓源远流长,初见于《姓苑》。惜宋代以前,史书鲜见岳姓。据《郡望百家姓》等所载,这个源远流长的家族,秦、汉以前,主要是以山阳地区为繁衍中心。山阳是汉朝所置的一个郡,位于今山东金乡西北。换言之,目前遍布于全国每一个角落的岳姓人家,老家都在今山东,所以长久以来,他们始终相袭着山阳的堂名。金乡地处鲁南,与河南、江苏、安徽相比邻,魏晋南北朝时期,岳姓除继续繁衍于山阳一带,并最终昌盛为岳姓山阳郡望外,亦播迁于上述诸省,并在今河南安阳一带形成了岳姓邺郡郡望。到两宋之交,民族英雄岳飞横空出世,光芒四射,使得姓时间漫长,沉寂时间亦漫长的岳姓为之一振,自此以后,岳姓名人当仁不让,纷纷在史籍之上描绘壮丽人生。随着宋高宗赵构偏安江南,原昌盛于北方之岳姓开始取道安徽,跨过长江,进入今江苏、浙江、江西等地,或由河南徙奔两湖,或取道陕西,越过秦岭,进入四川。其中,岳飞后裔有落籍江苏宜兴者。元末,元兵大举南侵,宋王室蒙尘,辗转亡命,最后在广东之孤岛跳海。宋王室逃亡于何地,则蒙古铁骑纷至沓来,南宋遗民畏之如虎,于是岳姓在南方各地散居开来。明初,山西岳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陕西等地。明中叶以后,有沿海之岳姓赴台,或迁居东南亚。明末,张献忠余部继续抗清,1647年开始清军屠川,满清于1647年公开发布告示:全城尽屠,或屠男而留女。至康熙24年,完全占领四川全境,四川人口仅余9万,开始湖广填四川。四川之岳姓有避居云贵高原一带者。不久的湖广填四川,则两湖之岳姓有定居四川者。清代以后,岳姓分布地更广,并有河南、山东、河北一带的岳姓闯关东进入东三省。
如今,岳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并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国内则尤以四川、河南两省为多,这两二省岳氏人口约占全国岳氏人口的52%以上。但目前在新加坡的华人宗亲团体名单中,却没有岳氏公会或岳氏总会的名字,说明在新加坡的岳氏宗亲人数不多。
山阳郡:古代山阳郡有二:①汉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将梁国分置为山阴国,不久以后的汉武帝建元年间(公元前140~135年),又将其改为山阳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独山湖周围金乡县一带地区。②东晋朝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晋安帝将广陵郡分置山阳郡,治理山阳附近的地区,其时辖地在今在今江苏省清江、淮安一带。至隋朝初年(辛丑,公元581年),隋文帝又移其治所到今江苏省淮安市一带地区。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邺郡:南北朝时期北魏分冀州置相州,治所在邺邑(今河北临漳)。东魏时期将都城建于邺邑,以相州为司州。北周时期再为相州。北周末期,杨坚摧毁了邺城,迁州治于安阳,本在今安阳南,隋朝时期移今安阳市。自此安阳亦有邺城之称。唐朝时期改相州置郡,治所在安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河南、山东间地。金国时期时期为彰德府。
山阳堂:岳氏族人的祖先既然掌管四方诸侯,可见他们出身显赫,源远流长。秦汉以后,岳氏族人主要以山阳地区为繁衍中心。山阳是山东省金乡县的西北,岳氏人家的老家都是山东,随着历史的变迁,两千多年来,岳氏族人陆续移居各地。不过,他们始终沿用“山阳”的堂名。
冯翊堂:岳氏系出神农后裔,神农生姜水,即以姜为姓,称帝名用火德王,故号炎帝,都城迁曲埠,传七世生节茎,不在帝位。节茎又传七世生垂。垂于尧时作共工水官,生伯夷,伯夷为秩宗,昨“四岳”。又因佐禹治水功高,禹封其为吕侯,侯河南汲郡伯。吕侯功高如山岳,旨为“太岳”官,其后裔长子袭父封,逐以国为吕氏;仲子宫“太岳”,赐“冯翊”后即以官命岳氏,此得岳氏“冯翊堂”之来由也。
临漳堂:以望立堂,即邺邑堂,亦称彰德堂。
一、岳
岳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尤以四川、河南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岳姓人口54%。
岳姓起源:
1、相传帝尧之臣羲和,掌天地四时之官,其四子掌四方诸侯,称四岳。四岳之后有岳氏。
2、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3、景颇族恩昆氏、木孔氏、恩孔氏等汉姓均为岳。
4、蒙古、土家、台湾土著、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岳姓名人:
岳飞,宋时相州汤阴人,历授少保,河南北路招讨使、枢密副使,后为秦桧陷害而死,追封鄂王。
郡望:山阳、邺郡。
变化:宋时岳飞之子岳霆,避地湖北黄梅,改姓鄂氏。
岳姓古代名人
岳云宋朝,岳云系岳飞长子,字应祥,号会卿,宋宣和元年六初五日生于河南汤阴县,母刘氏。于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被奸臣秦桧诬陷,与父和张宪同时被害于杭州西湖,岳云张宪被害于杭州官巷口枣木巷,死年岳云仅二十三岁。岳云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少年将军,十二岁随父从军,慷慨忠义,颇有父风,飞各次征伐,未尝不与,多得其力,军中呼“赢官人”。岳云每战手护两铁椎,重八十斤,数立奇功。飞辄隐之,绍兴四年收复随州(今湖北随县),岳云首先登上随州城恒;攻下随州;又攻破邓州;岳云为军中勇将,享有“勇冠三军”的声誉,其功不小,飞不报,平襄汝,岳云功在第一,飞又不言,过了一年方按朝廷铨叙规定。任命为武翼郎。绍兴五年(1135年),平杨么,岳云又立大功,飞仍不上报,都督张俊听后说
岳雷宋朝,岳雷系岳飞次子,刘氏生,字发祥,号夏卿,又号声甫。,宋靖康元年三月十七日,生于山西平定县军中,据河南夏邑县《岳氏宗谱》记载
岳霖宋朝,岳霖为岳飞三子,号商卿。宋建炎四年十—月十五日,生于宜兴唐门军中。母李氏,岳飞与李氏结婚是一一三〇年春,在宜兴张渚,婚后居唐门,生岳霖。,岳飞遇害时,岳霖年十二岁,孝宗皇帝昭雪时,岳霖三十二岁。隆兴元年四月二十三日,圣旨复岳霖为右承事郎。后又授南赣都督,食邑宜兴。岳霖淳熙三年任广西钦州知县,淳熙十二年任川转运判宫,淳熙十六年任太常卿、左司郎中和提举封椿库等官职,官至朝请大夫、敷文阁侍制,兵部侍郎,广东经略安抚使,赠太中大夫,景定二年追封缵忠侯。,岳霖墓碑为,(缵忠侯霖公之墓)。妻钮氏、封助德夫人。岳霖子三
岳震宋朝,岳震为岳飞四子,号东卿宋绍兴三年四月生于军中,母李氏。岳飞被难时,岳震年仅七岁,与弟岳霆同时居九江庐山下沙河家中,父兄遇害的噩耗传来,家人闻变拥其兄弟二人过长江,改姓鄂,潜于黄梅大河之滨,后迁聂家大湾。岳飞冤案昭雪后,岳震历任朝请大夫,提举江南东路常平茶盐公事,户部度制司郎中,江东提举等职,宁宗赠保义郎,理宗景定二年加封缉忠侯。岳震卒后葬黄梅县苦竹乡杨梅岑村老树坡山上,与霆侯合冢,墓碑曰《大宋岳飞之子岳震岳霆之墓》,为黄梅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震妻周氏,封翊德夫人,生六子
岳霆宋朝,岳霆系岳飞第五个儿子,字应时,号君锡。南宋绍兴七年二月生于军中,母李氏。父兄遇害时,岳霆岳震在江州故居居住,噩耗传来,家人闻变引岳震岳霆兄弟二人潜过长江,改姓鄂,隐居于黄梅大河镇后迁聂家湾。二十一年后,孝宗皇帝为岳父子平反昭雪时,才恢复岳姓。岳霆初名岳霭,孝宗皇帝赐名岳霆,官授朝散大夫,监潭州守宗正节使,宁宗赠修武郎、阁门祗侯、举直大夫等。理宗景定二年追封续忠侯。卒后葬黄梅县苦竹乡杨梅岑村老树坡山上,与震侯合墓,碑名为《大宋岳飞之子岳震岳霆之墓》,今为黄梅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妻刘氏,封佐德夫人。昭雪时,孝宗皇帝赐张信女配。岳霆子三,长子岳蹯,字念二,授朝请大夫,监承知金州兼内安抚使,次子岳与,字念五;三子岳琨,字念八。岳霆后裔,有长子岳蹯系例一支居湖南邵阳,一支居安徽阜阳;次子岳与系例一支经山西洪洞转迁河南获嘉等县,三子岳琨一支留黄梅县,现散居黄梅、广济两县。
岳甫宋朝,岳飞长孙,为岳云长子,1183年,岳甫知池州。1185年,提举浙东常平。1186年,以朝奉郎知台州兼提举本路常平茶盐,寻移知庆元府兼主管沿海制置司公事。1188年除尚书左司郎官,累官至吏部尚书。嘉泰四年(1204),岳甫去世。《全宋词》存其词两首。
岳珂宋朝,岳珂是岳飞之孙,岳霖三子,字肃之,号亦斋、东几,又自号倦翁。母陈氏,生于宋孝宗淳熙十年,即岳飞冤后四十二年。岳珂是南宋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继承父志,向朝廷收集整理了岳飞的抗金行实,洗刷了秦桧一伙诬陷岳飞的不实之词,先后写有:《金佗粹编》二十八卷、《金佗续编》三十卷、《程史》、《九经三传治革例》、《愧郯录》、《宝真斋法书赞》、《玉楮集》、《棠湖诗稿》、《东陲事略》、《读史备忘捷览》、《吁天辨诬集》五卷,《天定录》、《玉楮》、《玉楮集后记》等历史著作。是留给后人研究岳飞最重要的史料之一。岳珂卒于何年,考证不一。他自己在《玉楮集后记》中记载:淳祐元年(1242年)二月十日,五十九岁之年,开始自己抄写手稿,能写作和长途访友。 岳珂晚年居吴门。太原岳氏宗谱讲,岳珂寿年六十一岁,具体卒年尚待进一步考证。
岳钟琪清朝(?-1754),字东美, 身长赤面、 临阵挟二铜锤,重百余斤,多智略,御众卒严、共甘苦。先任文职官,后因战功晋升,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镇守边关、定乱丰功,清高宗称之为“三朝武臣巨擘”,诰授光禄大夫,奋威将军、三等公、四川提督、川陕总督、陕西巡抚、宁远大将军、加少保、复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衔,赐号威信。抱病平乱,乾隆十九年(1754年)二月二十八日死于军中,葬于成都,寿年六十九岁, 御赐祭葬,谥襄勤,清代以汉人拜大将仅他一人,列有《岳钟琪传》。妻宋氏封一品夫人。岳钟琪子五:长子岳溶,雍正六年任山东巡抚。乾隆元年调江西光禄寺卿,后封为福建按察使,广东巡抚。乾隆十八、授鸿胪寺卿,转通政使参议。岳钟琪次子岳沺,任侍卫。岳钟琪三子岳沺封主事。岳钟琪四子岳方任都司。岳钟琪五子岳静封大安营参将,一等轻车都尉,其后二传至二十四世孙岳嗣仪,任国史馆协修兼秘书,岳嗣仪长子(飞二十五孙)岳开先为中华民国陆军少将,侍从武官。岳嗣仪次子岳涌先为政事堂法制局编译岳嗣仪三子岳畴先为河南省城东区警察署长。岳嗣仪四子岳豫先为北京大学分科学生。
山阳郡:古代山阳郡有二:①汉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将梁国分置为山阴国,不久以后的汉武帝建元年间(公元前140~135年),又将其改为山阳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独山湖周围金乡县一带地区。②东晋朝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晋安帝将广陵郡分置山阳郡,治理山阳附近的地区,其时辖地在今在今江苏省清江、淮安一带。至隋朝初年(辛丑,公元581年),隋文帝又移其治所到今江苏省淮安市一带地区。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邺郡:南北朝时期北魏分冀州置相州,治所在邺邑(今河北临漳)。东魏时期将都城建于邺邑,以相州为司州。北周时期再为相州。北周末期,杨坚摧毁了邺城,迁州治于安阳,本在今安阳南,隋朝时期移今安阳市。自此安阳亦有邺城之称。唐朝时期改相州置郡,治所在安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河南、山东间地。金国时期时期为彰德府。
山阳堂:岳氏族人的祖先既然掌管四方诸侯,可见他们出身显赫,源远流长。秦汉以后,岳氏族人主要以山阳地区为繁衍中心。山阳是山东省金乡县的西北,岳氏人家的老家都是山东,随着历史的变迁,两千多年来,岳氏族人陆续移居各地。不过,他们始终沿用“山阳”的堂名。
冯翊堂:岳氏系出神农后裔,神农生姜水,即以姜为姓,称帝名用火德王,故号炎帝,都城迁曲埠,传七世生节茎,不在帝位。节茎又传七世生垂。垂于尧时作共工水官,生伯夷,伯夷为秩宗,昨“四岳”。又因佐禹治水功高,禹封其为吕侯,侯河南汲郡伯。吕侯功高如山岳,旨为“太岳”官,其后裔长子袭父封,逐以国为吕氏;仲子宫“太岳”,赐“冯翊”后即以官命岳氏,此得岳氏“冯翊堂”之来由也。
临漳堂:以望立堂,即邺邑堂,亦称彰德堂。
一、岳
岳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尤以四川、河南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岳姓人口54%。
岳姓起源:
1、相传帝尧之臣羲和,掌天地四时之官,其四子掌四方诸侯,称四岳。四岳之后有岳氏。
2、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3、景颇族恩昆氏、木孔氏、恩孔氏等汉姓均为岳。
4、蒙古、土家、台湾土著、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岳姓名人:
岳飞,宋时相州汤阴人,历授少保,河南北路招讨使、枢密副使,后为秦桧陷害而死,追封鄂王。
郡望:山阳、邺郡。
变化:宋时岳飞之子岳霆,避地湖北黄梅,改姓鄂氏。
一、岳
岳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尤以四川、河南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岳姓人口54%。
岳姓起源:
1、相传帝尧之臣羲和,掌天地四时之官,其四子掌四方诸侯,称四岳。四岳之后有岳氏。
2、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3、景颇族恩昆氏、木孔氏、恩孔氏等汉姓均为岳。
4、蒙古、土家、台湾土著、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岳姓名人:
岳飞,宋时相州汤阴人,历授少保,河南北路招讨使、枢密副使,后为秦桧陷害而死,追封鄂王。
郡望:山阳、邺郡。
变化:宋时岳飞之子岳霆,避地湖北黄梅,改姓鄂氏。
山阳郡:古代山阳郡有二:①汉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将梁国分置为山阴国,不久以后的汉武帝建元年间(公元前140~135年),又将其改为山阳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独山湖周围金乡县一带地区。②东晋朝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晋安帝将广陵郡分置山阳郡,治理山阳附近的地区,其时辖地在今在今江苏省清江、淮安一带。至隋朝初年(辛丑,公元581年),隋文帝又移其治所到今江苏省淮安市一带地区。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邺郡:南北朝时期北魏分冀州置相州,治所在邺邑(今河北临漳)。东魏时期将都城建于邺邑,以相州为司州。北周时期再为相州。北周末期,杨坚摧毁了邺城,迁州治于安阳,本在今安阳南,隋朝时期移今安阳市。自此安阳亦有邺城之称。唐朝时期改相州置郡,治所在安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河南、山东间地。金国时期时期为彰德府。
山阳堂:岳氏族人的祖先既然掌管四方诸侯,可见他们出身显赫,源远流长。秦汉以后,岳氏族人主要以山阳地区为繁衍中心。山阳是山东省金乡县的西北,岳氏人家的老家都是山东,随着历史的变迁,两千多年来,岳氏族人陆续移居各地。不过,他们始终沿用“山阳”的堂名。
冯翊堂:岳氏系出神农后裔,神农生姜水,即以姜为姓,称帝名用火德王,故号炎帝,都城迁曲埠,传七世生节茎,不在帝位。节茎又传七世生垂。垂于尧时作共工水官,生伯夷,伯夷为秩宗,昨“四岳”。又因佐禹治水功高,禹封其为吕侯,侯河南汲郡伯。吕侯功高如山岳,旨为“太岳”官,其后裔长子袭父封,逐以国为吕氏;仲子宫“太岳”,赐“冯翊”后即以官命岳氏,此得岳氏“冯翊堂”之来由也。
临漳堂:以望立堂,即邺邑堂,亦称彰德堂。
一、岳
岳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尤以四川、河南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岳姓人口54%。
岳姓起源:
1、相传帝尧之臣羲和,掌天地四时之官,其四子掌四方诸侯,称四岳。四岳之后有岳氏。
2、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今满族姓。
3、景颇族恩昆氏、木孔氏、恩孔氏等汉姓均为岳。
4、蒙古、土家、台湾土著、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岳姓名人:
岳飞,宋时相州汤阴人,历授少保,河南北路招讨使、枢密副使,后为秦桧陷害而死,追封鄂王。
郡望:山阳、邺郡。
变化:宋时岳飞之子岳霆,避地湖北黄梅,改姓鄂氏。
其他姓氏
[ 岳 ]字的同音字 - [ yue ]
[ 岳 ]的同部首字 - [ 山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