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ǔ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503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343 |
内容来源于:www.522266.xyz
庾姓主要源自:姬姓。
庾(Yǔ)姓源出有二,一出自颛顼高阳氏,以官名为氏。二亦出自以官名为氏,上古周朝时,管理粮仓的官员叫“庾廪”,因为世代以此官职而有功,被赐予庾姓,其后代亦以官名为姓,相传姓庾。庾姓在两汉时代形成了颍川和新野两大郡望,而颍川庾姓最繁盛是当今庾姓中最大支派。
庾姓起源一
源于高阳氏,出自上古尧时掌庾大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姓纂》记载:“尧时有掌庾大夫,以官命氏”。
庾,是古代一种籴粮的容器,其量纲为一庾等于十六斗(一百公斤),一说为二斗四升(十五公斤),后成为掌管粮仓的官吏之官称。
传说在远古尧帝时代,有一个名叫安庆公的人就是掌庾大夫,专职掌管粮库出入之籴,史称掌庾公。
在安庆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庾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庾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时期官吏庾廪,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庾廪,本义就是粮仓,或货物转运过程中的仓库,后成为西周时期的官位,专职掌管粮库、以及重要物资的仓储库。
后世代有个大夫在该官职上有功,被周王赐予庾氏,其后代亦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世代相传为庾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庾氏族人在两汉时期形成了颍川、新野两大郡望,其中的颍川郡庾氏是当今庾氏中最大的支派。
庾姓起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神箭手庾公,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姬庾,字之斯,又字之佗,是春秋时期卫国的第一神箭手,曾跟郑国神箭手尹公之他学习射箭,后青出于蓝,百发百中,时称“庾公之斯”。
周桓王姬林二年(郑庄公姬寤生二十六年,公元前718年),郑庄公派著名的神箭将军子濯孺子率军征伐卫国,爆发了著名的“制北之战”,新即位的卫宣公姬晋激励国人奋战,结果郑军败北,卫宣公派神箭手庾公之斯去追杀败退退的子濯孺子。
子濯孺子当时旧伤复发,无力举弓,坐以待毙。他叹息地说:“今日我伤疾发作,不能拿弓,我死定啦!”随后问自己的侍卫道:“那后面追我的人是谁呀?”
侍卫汗流浃背、惊悸满面地答道:“是卫军大将庾公之斯。”
子濯孺子却松了一口气说:“我有命啦!”
侍卫擦了把汗,奇怪地问:“庾公之斯,那可是卫国最精于射箭的人啊。将军您说‘我有命啦’,是什么意思呢?”
子濯孺子说:“庾公之斯是跟尹公之他学的射箭,而尹公之他又是跟我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一位十分正直的人,他的弟子必定也是一位正直的人,因此决不会落井下石的。”
这时,庾公之斯赶到。他见子濯孺子手中没有任何武器,就问道:“将军,您为什么不拿起弓来呢?”
子濯孺子说:“我的旧伤疾发作,不能掌弓了。”
庾公之斯左右为难,感慨地说:“我是跟老师尹公之他学的射箭,而老师又是跟您学的射箭,应该说,我是您的徒孙。我不忍心用您的技艺反过来伤害您。但是,今天追杀您乃是卫君的命令,我却不能不做啊!”
于是,庾公之斯抽出箭,在车轮上敲去箭头,胡乱射出四支箭,然后返回卫国去了。
在姬庾的后裔子孙中,分衍有三个姓氏,即庾氏、斯氏、佗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庾姓起源四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王室甘悼公之子献太子的老师庾过,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姬庾过,是春秋时期周惠王之子王子带后裔的甘悼公之子献太子的老师。
王子带,公元前672~前635年,亦称叔带、大叔带、大叔,是周惠王姬阆之子,周襄王姬郑的同母弟,食邑于甘邑(今河南洛阳南部,一说今陕西鄠县)。
周惠王的王后宠爱王子带,想立王子带为太子,但还没来得及做这件事就去世了。
周惠王二十二年(齐桓公姜小白三十年,公元前655年),春秋霸主齐桓公召开了著名的“首止之会”,鲁釐公姬申、宋桓公子御说、陈宣公妫杵臼、卫文公姬毁、郑文公姬踕、许僖公姜业、曹昭公姬班都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诸侯们拜见了周惠王的长子姬郑,目的是通过诸侯尊太子的方式来安定周王室。当时,周惠王极其不满诸侯干政,遂命郑文公背叛齐桓公,结果导致了齐桓公率领的诸侯军和郑国的一场激烈战争,当然以郑国失败告终。
周惠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53年)冬,周惠王驾崩,姬郑即位,即周襄王。周襄王知道母亲宠爱弟弟王子带,因此支持王子带的大夫不少,他怕弟弟来争王位,因此密不发丧,仅向齐国告难。于是,齐桓公在周襄王元年(齐桓公姜小白三十二年,公元前653年)春又召开了“洮之会”,当时参与“首止之会”的诸侯依旧与会。在这次会议上,诸侯将周襄王的王位安定后,才公开为周惠王发丧。
周襄王四年(公元前649年)夏,王子带召集了扬邑、拒邑、泉邑、皋邑(皆今豫北、晋东南一带)的戎族人以及伊、雒之戎一起兵伐京师,攻入王城洛阳,并焚烧了城东门。秦穆公赢任好和晋惠公姬夷吾当即联合率军出击戎人来救周王室,戎人败走。次年,周襄王为此讨伐王子带,王子带败逃到齐国。
周襄王六年(齐桓公姜小白三十九年,公元前647年),齐桓公再次召开诸侯的“咸之会”,会后各诸侯派军队驻守周畿。
周襄王十五年(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召王子带回京师。
周襄王十八年(晋文公姬重耳二年,公元前635年),周王室再次发生了王子带之乱,周襄王逃到晋国,晋文公出兵杀了王子带,并护送周襄王回国。周襄王后赐王子带谥号为“昭”,故历史上又称其为甘昭公。
王子带的后裔子孙世代皆食采于甘邑,后有甘成公、甘桓公、甘简公、甘悼公、甘平公等,皆为周王室卿大夫。
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甘简公去世。由于甘简公没有儿子,遂立其弟甘过承袭其位,是为甘悼公。甘悼公准备除去成氏、景氏之族,这两族非常紧张,于是贿赂了执政卿士刘献公。刘献公在农历10月3日,突然出兵杀了甘悼公,而立甘成公之孙甘鳅为卿士,第二天杀了甘悼公之子献太子的太傅庾过,接着还杀了瑕辛、宫嬖绰、王孙没、刘州鸠、阴忌、老阳子等一大批大夫,皆为故王子带的旧臣后裔。
在太傅姬庾过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名号为姓氏,称庾氏,世代相传至今。
庾姓起源五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跋部庾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中有庾氏,原为东晋光禄大夫庾珉的族人,在十六国时期归附鲜卑慕容部,后为北魏王统一,归如鲜卑拓跋部,逐渐形成一个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促进民族大融合,在其过程中,庾氏部落依然恢复为汉姓庾氏。
南北朝时期,庾氏族人中涌现出了许多名人,例如诏安远将军庾岳(庾业延)、建义将军庾真、巴西太守庾域、豫州治中庾稷、颍川奇士庾导、散骑常侍庾荜、衍护军庾亮、内史中书监庾冰、西中郎将庾楷、吴兴太守庾恒、武卫将军庾赜之、员外散骑侍郎庾习、通直常侍庾信等等,皆名重一时。
得姓始祖
安庆公(掌庾公)、姬庾(庾公之斯)、姬庾过(太傅过)。
庾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四十三位门阀。庾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100位。庾姓是古时水路运输的中转仓库,朝中掌管这些仓库的官员叫掌庾大夫。帝尧时,有的人世袭这一官职,后来就以官名为姓,称为庾氏。庾姓也是一个古老的姓氏,随时代变迁而散居在中国各省市。
古籍中有曹操为免于关云长杀害,恳求关云长将军熟读《春秋》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的故事。汉代庾皮父子任教宫廷;庾胜昆仲戍守广东台岭横浦关,为纪其功,改名为大庾岭。魏、晋南北朝庾乘、庾嶷、庾遁、庾亮、庾翼、庾冰、庾文君、庾道怜是河南省颍川鄢陵人,庾肩吾、庾信是河南省南阳市新野人。庾信在《哀江南》赋中说:“我之掌庾承周,以世功而为族,经邦佐汉,用论道而当官”,意思是说庾氏先祖在汉室任司空辅佐刘氏王朝,在立国治国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并参与高层的经邦大政,坐朝论道。可见古代庾氏名人相继涌现,活跃在政界、文化界3000多年。庾亮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功绩卓著,庾信博览群书,文集六朝大成,唐大诗圣杜甫赞他为:“庾信文章老更成”。庾氏当时誉为忠诚、廉洁名门望族。如今河南新野有庾会太守生祠和胡书之碑碣彰其德政。庾氏族人对社会发展是有贡献的,在伟大的中华文化族中有其光辉夺目的一页,而永垂于世。编撰《庾氏志》的庾裕良老人在书里写到,东晋初年,庾氏名将曾奉旨出使高丽,这就是在韩国扎根的庾氏要认的亲、溯的源。据韩国2001年11月1日人口统计,全国286个姓氏中庾氏位立97位,全国庾氏人口16802人。据中国2001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庾姓大约5万余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不少大学教授和广播、报纸、书刊竟然把“庾”字误作为庚、瘦、唐、廖。中国新华字典1972年以前版对“庾”字解释为“大庾岭”,在广东、江西省交界的地方。1977年我在山西大学上学时曾写信给北京新华字典部,要求加上了注解为“姓”。当今,广西、湖南、江西、甘肃、山西、陕西、江苏、上海、云南等地都有庾姓的族裔。据《广东庾氏志》载,广东庾姓始祖是庾东旸,仕宋,于北宋元佑年间自南京来粤,任广南路经略安抚使,携眷到羊城。二世庾观泾,宋政和年间任广南东路提举,因见东莞山水秀丽,乃卜居东莞茶园(今茶山镇),并名其地为庾家坊。明洪武25年(1392)前后,八世孙庾德信携父由茶园庾家坊避祸迁居至谷涌(冲),后又分支到蚬涌企石村。(余略)
颍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相当于今天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
济阳郡:战国时为魏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
新野郡:古置新野县即今县,西晋末置新野郡,治新野,北周时废。
颍川堂:颍川庾姓最早居住在颍川的鄢陵,其可考的最早祖先为东汉末年的庚乘。《后汉书·郭符许列传》载:“庾乘字世游;颍川鄢陵人也。少给事县廷为门士。(郭)林宗见而拔之劝游学宫遂为诸生佣后能讲论自以卑第;每处下坐;诸生博士皆就向由是学中以下坐为贵。后征辟并不起号曰“证君”。
此外,庾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新野堂”、“济阳堂”等。
一、庾yǔ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河北之景县、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湖北之老河口、广东之新会、广西之荔浦及灌阳、四川之长寿及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壮族、彝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尧时掌庾大夫以官命氏。至春秋时周有大夫庾皮,皮子过。邑于缑氏。卫有庾公羌(按:《左传》作庾公差;《孟子》作“庾公之斯”;《中国姓氏大全》则引作“庾公元斯”,又作“庾公差”),望出颍川、新野、千乘、齐郡。古代露天积谷处称“庾”。掌庾大夫,即职掌庾廪的官员。汉代有庾胜,武帝时杨仆裨将;晋代有庾亮;北周有庾信,诗人;元代有庾天锡,大都人,戏剧家。
二、庾
庾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庾姓起源:
1、唐尧时封国中有庾侯,见《国名纪》。子孙以国为氏。
2、春秋时有庾子国,其后有庾氏。
3、唐尧时掌庾大夫(主管斗量粟米之事),其后以官命氏。
4、周时有司庾廪之官,故亦有庾氏,见《姓考》。
5、代郡庾氏,世典牧畜,东晋末代国昭成帝拓拔什翼犍时归魏。匈奴浑庾部之归魏者,改为庾氏。
庾姓名人:
庾皮,春秋时晋大夫。庾及,北魏时河南代人,中部大人。
郡望:新野,颖川、济阳。
庾姓古代名人
庾后十六国,明穆皇后庾氏。讳文君。左将军琛第三女也。后少以珪璋特异。令仪淑美。故中宗为肃宗纳焉。初为世子妃。仁和有礼。深见敬重。太宁元年六月立为皇后。策明穆皇后曰。正位闺房。以着协德之义。赠琛为车骑将军。母邱氏封安阳县君。从母荀氏永宣县君。后生显宗成皇帝。显宗即位。尊后曰皇太后。群臣奏、天子幼冲。宜依汉和熹皇后故事。后辞让数四。不得已。遂临朝摄万机。苏峻作逆。王师败绩。后以忧逼崩。时年三十三。
庾亮东晋,字元规,颍川鄢陵人。历仕东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功绩卓著。出入玄儒,颍川庾氏在东晋的真正坐大正是在庾亮一时。
庾信北朝,字子山,北周文学家,南阳新野人。曾担任北周开府仪同三司,世称“庾开府”,擅长写诗赋、骈文。庾信博览群书,文集六朝大成,唐大诗圣杜甫赞他为:“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早期作品绮艳轻靡,文章绮丽,与徐陵齐名,为宫廷文学的代表,时称“徐庾体”。晚年之作遂趋沉郁、萧瑟苍凉,并对当时社会动乱有所反映,以《哀江南赋》为最著。今传《庾开府集》、《庾子山集》均为后人所辑。他的父亲庾肩吾也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庾抱隋朝,润州江宁人。有学术,隋元德太子学士。高祖初起,隐太子引为陇西公府记室,文檄皆出其手。转太子舍人。集十卷,今存诗五首。
庾笋悠东晋,东晋初年名将庾翼的后裔,奉旨出使高丽,为沟通中韩两国的经济文化作出了贡献。他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和勤劳的人民,并嘱咐子孙就地安居乐业。庾笋悠的子孙们和高丽人民一道,为高丽的经济、文化建设辛勤奉献。500年之后,有他们的后代庾黔弼出现于高丽政界,曾任征西、征南、都统大将军,他为统一振兴高丽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高丽朝野的尊敬和拥戴,又升为太师,参与朝政。其后数代庾氏传人相继成为高丽名臣,政绩辉煌。庾氏因而成为高丽人民赞誉有加的名门巨族。这是旅居朝鲜、韩国庾氏兄弟们的光荣,也是整个庾姓家族的光荣。
庾冰东晋,中书监
庾翼东晋,将领、书法家
庾黔娄南北朝,县官,二十四孝尝粪忧心
庾黔弼高丽初期,武将
庾天锡元朝,戏曲家
庾姓近代名人
庾泽普(?-1918),名恩蜴,别号墨江、枫渔,云南省墨江人。东渡日本留,毕业后回国。历任云南陆军炮队教练兼筹办讲武堂及陆军随营学校,后调任陆军炮队第一营管带。后赴北京补授陆军少将,并任总统府谘议。民国二年(1913年)6月,任讲武堂校长,旋辞,任教授、高等顾问,加陆军中将衔。民国5年授陆军中将。民国七(1918年)年2月18日被刺遇难,享年35岁。次年追赠为陆军上将。孙中山为其墓表题了“应为雄鬼”四字。
颍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相当于今天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
济阳郡:战国时为魏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
新野郡:古置新野县即今县,西晋末置新野郡,治新野,北周时废。
颍川堂:颍川庾姓最早居住在颍川的鄢陵,其可考的最早祖先为东汉末年的庚乘。《后汉书·郭符许列传》载:“庾乘字世游;颍川鄢陵人也。少给事县廷为门士。(郭)林宗见而拔之劝游学宫遂为诸生佣后能讲论自以卑第;每处下坐;诸生博士皆就向由是学中以下坐为贵。后征辟并不起号曰“证君”。
此外,庾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新野堂”、“济阳堂”等。
一、庾yǔ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河北之景县、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湖北之老河口、广东之新会、广西之荔浦及灌阳、四川之长寿及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壮族、彝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尧时掌庾大夫以官命氏。至春秋时周有大夫庾皮,皮子过。邑于缑氏。卫有庾公羌(按:《左传》作庾公差;《孟子》作“庾公之斯”;《中国姓氏大全》则引作“庾公元斯”,又作“庾公差”),望出颍川、新野、千乘、齐郡。古代露天积谷处称“庾”。掌庾大夫,即职掌庾廪的官员。汉代有庾胜,武帝时杨仆裨将;晋代有庾亮;北周有庾信,诗人;元代有庾天锡,大都人,戏剧家。
二、庾
庾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庾姓起源:
1、唐尧时封国中有庾侯,见《国名纪》。子孙以国为氏。
2、春秋时有庾子国,其后有庾氏。
3、唐尧时掌庾大夫(主管斗量粟米之事),其后以官命氏。
4、周时有司庾廪之官,故亦有庾氏,见《姓考》。
5、代郡庾氏,世典牧畜,东晋末代国昭成帝拓拔什翼犍时归魏。匈奴浑庾部之归魏者,改为庾氏。
庾姓名人:
庾皮,春秋时晋大夫。庾及,北魏时河南代人,中部大人。
郡望:新野,颖川、济阳。
一、庾yǔ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河北之景县、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湖北之老河口、广东之新会、广西之荔浦及灌阳、四川之长寿及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壮族、彝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尧时掌庾大夫以官命氏。至春秋时周有大夫庾皮,皮子过。邑于缑氏。卫有庾公羌(按:《左传》作庾公差;《孟子》作“庾公之斯”;《中国姓氏大全》则引作“庾公元斯”,又作“庾公差”),望出颍川、新野、千乘、齐郡。古代露天积谷处称“庾”。掌庾大夫,即职掌庾廪的官员。汉代有庾胜,武帝时杨仆裨将;晋代有庾亮;北周有庾信,诗人;元代有庾天锡,大都人,戏剧家。
二、庾
庾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庾姓起源:
1、唐尧时封国中有庾侯,见《国名纪》。子孙以国为氏。
2、春秋时有庾子国,其后有庾氏。
3、唐尧时掌庾大夫(主管斗量粟米之事),其后以官命氏。
4、周时有司庾廪之官,故亦有庾氏,见《姓考》。
5、代郡庾氏,世典牧畜,东晋末代国昭成帝拓拔什翼犍时归魏。匈奴浑庾部之归魏者,改为庾氏。
庾姓名人:
庾皮,春秋时晋大夫。庾及,北魏时河南代人,中部大人。
郡望:新野,颖川、济阳。
颍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相当于今天河南省许昌一带地区。
济阳郡:战国时为魏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
新野郡:古置新野县即今县,西晋末置新野郡,治新野,北周时废。
颍川堂:颍川庾姓最早居住在颍川的鄢陵,其可考的最早祖先为东汉末年的庚乘。《后汉书·郭符许列传》载:“庾乘字世游;颍川鄢陵人也。少给事县廷为门士。(郭)林宗见而拔之劝游学宫遂为诸生佣后能讲论自以卑第;每处下坐;诸生博士皆就向由是学中以下坐为贵。后征辟并不起号曰“证君”。
此外,庾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新野堂”、“济阳堂”等。
一、庾yǔ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河北之景县、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湖北之老河口、广东之新会、广西之荔浦及灌阳、四川之长寿及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壮族、彝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尧时掌庾大夫以官命氏。至春秋时周有大夫庾皮,皮子过。邑于缑氏。卫有庾公羌(按:《左传》作庾公差;《孟子》作“庾公之斯”;《中国姓氏大全》则引作“庾公元斯”,又作“庾公差”),望出颍川、新野、千乘、齐郡。古代露天积谷处称“庾”。掌庾大夫,即职掌庾廪的官员。汉代有庾胜,武帝时杨仆裨将;晋代有庾亮;北周有庾信,诗人;元代有庾天锡,大都人,戏剧家。
二、庾
庾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庾姓起源:
1、唐尧时封国中有庾侯,见《国名纪》。子孙以国为氏。
2、春秋时有庾子国,其后有庾氏。
3、唐尧时掌庾大夫(主管斗量粟米之事),其后以官命氏。
4、周时有司庾廪之官,故亦有庾氏,见《姓考》。
5、代郡庾氏,世典牧畜,东晋末代国昭成帝拓拔什翼犍时归魏。匈奴浑庾部之归魏者,改为庾氏。
庾姓名人:
庾皮,春秋时晋大夫。庾及,北魏时河南代人,中部大人。
郡望:新野,颖川、济阳。
其他姓氏
[ 庾 ]字的同音字 - [ yu ]
[ 庾 ]的同部首字 - [ 广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