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ù,xiǔ,xiù ]
读音:sù,xiǔ,xiù
拼音:su,xiu,xiu
简繁:宿
五笔:PWDJ
五行:暂无
部外:暂无
五笔:PWDJ
笔画:11画
吉凶:吉
仓颉:JOMA
结构:上下
郑码:WDAN
四角:30262
区位:4362
统一码:5BBF
异体字:㝛,?,?,?
英汉互译:stop,rest,lodge,stay overnight,constellation
笔顺:点、点、横撇/横钩、撇、竖、横、撇、竖、横折、横、横
笔顺演示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390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353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319 |
1995年 | 345 | 1987年 | 343 | 1982年 | 251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266 |
内容来源于:www.522266.xyz
宿姓主要源自:风姓。
宿姓起源一
出自风姓,是上古伏羲氏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左传》的记载,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其中远古伏羲氏的后人被封于宿(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并建立宿国。其公族后代遂以国名为姓,称宿姓,为当今宿氏的正宗。
宿姓起源二
据《北史》上记载,南北朝时期,有朔方人叫若豆根的,被赐姓为宿氏。
宿姓起源三
据《魏书》记载,后魏时,有叫刘子义的,因对后魏有功,被赐为宿氏。
宿姓起源四
北魏时,鲜卑族有宿六斤氏,入中原后逐渐接受汉文化,宿六斤氏也按照汉人单姓的习惯将姓氏改为宿氏。
宿姓起源五
宿姓,回族姓氏之一。云南地区有此姓。(见《云南昭通地区回族概述》)。
得姓始祖
伏羲氏。宿氏人丁虽然不是很多,但是他们源自上古伏羲氏,是一个古老姓氏。根据《元和姓纂》、《左传》的记载,宿氏的前身,是伏羲氏时期的一个国家,名叫宿因,位置在的山东省东平县一带。后来,宿因国的子孙“以国为姓”,有了宿氏,此支为宿氏的正宗。第二支宿氏,根据《北史》上记载,南北朝时期,有朔方人叫若豆根的,被赐姓为宿。第三支宿氏,根据《魏书》记载,刘子文被赐为宿氏。第四支由鲜卑族宿六斤氏改为单姓宿氏。因此,我国的宿氏家族,是由伏羲氏、若氏、刘氏、宿六斤氏这四支血统所组成的。山东省东平是宿氏家族的发祥地,汉朝时又在河南省开辟了新天地,河南的宿氏也相当知名。望族居于东平郡,就是现在的山东省东平县附近,现在广泛分布于山东莱芜牛泉镇,有据可考的始祖为善甫,世代为官,称其父为爹爹,沿袭至今。后有 云龙 者应钊赴台湾,荡平余孽,官至大将军(终于东莱郡尚庄,有碑文为考)。故宿氏后人奉伏羲氏为宿姓的始祖。
宿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最新统计,宿姓大约有12.3万人,人数位居百家姓356名。宿姓出自风姓。宿姓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的伏羲氏。伏羲氏是那时有名的氏族部落首领,他的部落文化很发达,传说中汉字,八卦都是伏羲所造的。后来到的周朝时,周武王为了表示对伏羲氏的景仰,就封伏羲氏的后代在宿国(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南),他的子孙以国名为姓氏,称为宿氏。现如今在河北唐山滦南县麻各庄村分布有宿(xu)姓,河南商丘、安徽亳州、江苏宿迁一带偶见宿姓出现,主要在山东泰安东平县一带,临沂郯城县华埠村,潍坊安丘县庵上镇报国山村,石堆镇宿家埠村,王家庄镇小宿戈村,兴山村,东宿戈,中宿戈,西宿戈,潍坊临朐县龙岗镇宿家庄村,河北保定曲阳县杨家庄村,山东德州临邑县孟寺镇尹家村,可见完整宿氏村落,青岛平度部分乡镇可见完整宿氏村落。潍坊高密市峡山水库附近有集中分布区,后因修建峡山水库,纷纷迁出,到高密市临近峡山水库的村落。
东平郡:西汉宣帝甘露二年(己巳,公元前52年),改大河郡为东平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无盐(今山东东平),下辖七县,包括今山东济宁、东平、汶上、梁山、泰安等地。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废黜东平郡。北宋时期的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以郓州为东平府,治所在须城(今山东东平)。明、清两朝为东平州。民国初期废州改为县。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上党郡:战国时期韩国置郡,秦国灭韩国后承之,治所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汉朝时期移治到长子(今山西长子),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境内沁水东部地区即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
东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上党堂:以望立堂,亦称壶关堂。
太原堂:汉朝时有宿仓舒,7岁时遇到了荒年,他怕父母饿死,就要求父母把他卖给了王家。王家仍然让他姓宿。后来宿仓舒做了上党太守,回家乡寻找母亲。经过太原南廊时,恰巧与母亲相遇,遂迎母归养。
一、宿sù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乐亭,内蒙古之包头,山东之平度、昌乐、平邑、东平,山西之大同,湖南之芷江,江西之崇仁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风姓,伏羲之后,武王封之,使主太昊与济水之祀。宋人迁之,不复见。《左传》云:‘任、宿、须句、须臾、风姓。’杜预云:‘宿国在东平无盐县,故城在郓州须城东三十六里。’子孙以国为氏。”
2、又注:“宿六斤氏改为宿氏。”“宿六斤”,代北三字姓。当为鲜卑姓。
3、或为刘姓所改,《姓氏考略》据《魏书》注云:“后魏赐刘子文为宿氏。”
4、或为若豆根氏所改,《中文大字典》据《魏书·宿石传》注云:“北魏吏都尚书宿石,祖姓若豆根,石父宿沓干。世祖时为虎贲幢将,从征平凉有功。赐姓宿氏。”一音xiù。亦现行姓氏。汉代有宿祥,雁门太守;后汉有宿仲谈;宋代有宿千之;明代有宿进,弘治进士(按:一说为“正德”进士);又有宿椿、宿应参,嘉靖进士。
二、宿xiù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辽宁之建平、山东之东平、河北之景县、山西之大同等地有分布。汉族有此姓。《姓氏词典》引《太平图话姓氏综》亦收载,其注云:“以星宿为姓氏。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体叫做‘宿’。”一音sù,亦为现行姓氏。
三、宿
宿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宿姓起源:
1、系自风姓。周武王封伏羲之后于宿(故城在今山东东平东20里之无盐故城),后以国为氏,见《风俗通》。
2、蜀宿进之后,见《程启充墓志铭》。
3、北魏时改鲜卑族宿六斤氏为宿氏。
4、北魏吏部尚书宿石,北魏朔方人,本拓拔部,其祖若豆根,明元帝赐姓宿氏。又赐刘子文为宿氏。
5、清满洲八旗舒穆禄氏后改为宿氏。今满族姓。
宿姓名人:
宿仓舒,汉时尉氏人,累官上党太守。
郡望:河南、东平。
变化:有音讹改为粟氏者。
四、宿
综合:宿氏有缩(Sù)、琇(Xiù)二音,见《氏族博考》。
宿姓古代名人
宿伯春秋,孔子七十二贤之一。参见《芥子园画传》。
宿石南北朝北魏,后魏吏部尚书。字幼聪明能干,为人忠义。他13岁时就在朝中作官,受到大小官员的赞扬。后来被王室看中,将他选为驸马,娶了上谷公主,升做吏部尚书,并被封为太原王。
宿进明朝,明夹江人,正德年间官至刑部员外郎。他为人忠耿,疾恶如仇。当时刘瑾专权,他曾三次弹劾,没有结果,后来刘瑾图谋不轨,张永参奏,才把刘瑾处死。这时,宿进除了弹劾依附刘瑾的大臣王敞等人外,并建议对因反对刘瑾而死的人要从优抚恤,揭发刘瑾罪行的人要给予奖励,因此得罪了武帝,被廷杖革职。据载,宿进的后代因为宿的读音与“粟”字相同,改为粟姓。
宿瘤女战国,战国时齐国东郭采桑之女。齐闵王出游至东郭,百姓尽往观之,唯宿女采桑如故,王召问之,遂立为后。
宿仓舒汉朝,汉尉氏人,出身贫寒,因饥荒,自卖给颍川王氏,后累官上党太守。在寻找父母途中,忽遇母亲,于是随母回到老家。母亲去世,他也悲恸而死。
宿云龙应钊赴台湾,荡平余孽,官至大将军,君赏虎皮碗六只,尚存于族间。
东平郡:西汉宣帝甘露二年(己巳,公元前52年),改大河郡为东平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无盐(今山东东平),下辖七县,包括今山东济宁、东平、汶上、梁山、泰安等地。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废黜东平郡。北宋时期的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以郓州为东平府,治所在须城(今山东东平)。明、清两朝为东平州。民国初期废州改为县。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上党郡:战国时期韩国置郡,秦国灭韩国后承之,治所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汉朝时期移治到长子(今山西长子),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境内沁水东部地区即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
东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上党堂:以望立堂,亦称壶关堂。
太原堂:汉朝时有宿仓舒,7岁时遇到了荒年,他怕父母饿死,就要求父母把他卖给了王家。王家仍然让他姓宿。后来宿仓舒做了上党太守,回家乡寻找母亲。经过太原南廊时,恰巧与母亲相遇,遂迎母归养。
一、宿sù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乐亭,内蒙古之包头,山东之平度、昌乐、平邑、东平,山西之大同,湖南之芷江,江西之崇仁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风姓,伏羲之后,武王封之,使主太昊与济水之祀。宋人迁之,不复见。《左传》云:‘任、宿、须句、须臾、风姓。’杜预云:‘宿国在东平无盐县,故城在郓州须城东三十六里。’子孙以国为氏。”
2、又注:“宿六斤氏改为宿氏。”“宿六斤”,代北三字姓。当为鲜卑姓。
3、或为刘姓所改,《姓氏考略》据《魏书》注云:“后魏赐刘子文为宿氏。”
4、或为若豆根氏所改,《中文大字典》据《魏书·宿石传》注云:“北魏吏都尚书宿石,祖姓若豆根,石父宿沓干。世祖时为虎贲幢将,从征平凉有功。赐姓宿氏。”一音xiù。亦现行姓氏。汉代有宿祥,雁门太守;后汉有宿仲谈;宋代有宿千之;明代有宿进,弘治进士(按:一说为“正德”进士);又有宿椿、宿应参,嘉靖进士。
二、宿xiù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辽宁之建平、山东之东平、河北之景县、山西之大同等地有分布。汉族有此姓。《姓氏词典》引《太平图话姓氏综》亦收载,其注云:“以星宿为姓氏。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体叫做‘宿’。”一音sù,亦为现行姓氏。
三、宿
宿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宿姓起源:
1、系自风姓。周武王封伏羲之后于宿(故城在今山东东平东20里之无盐故城),后以国为氏,见《风俗通》。
2、蜀宿进之后,见《程启充墓志铭》。
3、北魏时改鲜卑族宿六斤氏为宿氏。
4、北魏吏部尚书宿石,北魏朔方人,本拓拔部,其祖若豆根,明元帝赐姓宿氏。又赐刘子文为宿氏。
5、清满洲八旗舒穆禄氏后改为宿氏。今满族姓。
宿姓名人:
宿仓舒,汉时尉氏人,累官上党太守。
郡望:河南、东平。
变化:有音讹改为粟氏者。
四、宿
综合:宿氏有缩(Sù)、琇(Xiù)二音,见《氏族博考》。
一、宿sù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乐亭,内蒙古之包头,山东之平度、昌乐、平邑、东平,山西之大同,湖南之芷江,江西之崇仁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风姓,伏羲之后,武王封之,使主太昊与济水之祀。宋人迁之,不复见。《左传》云:‘任、宿、须句、须臾、风姓。’杜预云:‘宿国在东平无盐县,故城在郓州须城东三十六里。’子孙以国为氏。”
2、又注:“宿六斤氏改为宿氏。”“宿六斤”,代北三字姓。当为鲜卑姓。
3、或为刘姓所改,《姓氏考略》据《魏书》注云:“后魏赐刘子文为宿氏。”
4、或为若豆根氏所改,《中文大字典》据《魏书·宿石传》注云:“北魏吏都尚书宿石,祖姓若豆根,石父宿沓干。世祖时为虎贲幢将,从征平凉有功。赐姓宿氏。”一音xiù。亦现行姓氏。汉代有宿祥,雁门太守;后汉有宿仲谈;宋代有宿千之;明代有宿进,弘治进士(按:一说为“正德”进士);又有宿椿、宿应参,嘉靖进士。
二、宿xiù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辽宁之建平、山东之东平、河北之景县、山西之大同等地有分布。汉族有此姓。《姓氏词典》引《太平图话姓氏综》亦收载,其注云:“以星宿为姓氏。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体叫做‘宿’。”一音sù,亦为现行姓氏。
三、宿
宿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宿姓起源:
1、系自风姓。周武王封伏羲之后于宿(故城在今山东东平东20里之无盐故城),后以国为氏,见《风俗通》。
2、蜀宿进之后,见《程启充墓志铭》。
3、北魏时改鲜卑族宿六斤氏为宿氏。
4、北魏吏部尚书宿石,北魏朔方人,本拓拔部,其祖若豆根,明元帝赐姓宿氏。又赐刘子文为宿氏。
5、清满洲八旗舒穆禄氏后改为宿氏。今满族姓。
宿姓名人:
宿仓舒,汉时尉氏人,累官上党太守。
郡望:河南、东平。
变化:有音讹改为粟氏者。
四、宿
综合:宿氏有缩(Sù)、琇(Xiù)二音,见《氏族博考》。
东平郡:西汉宣帝甘露二年(己巳,公元前52年),改大河郡为东平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无盐(今山东东平),下辖七县,包括今山东济宁、东平、汶上、梁山、泰安等地。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废黜东平郡。北宋时期的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以郓州为东平府,治所在须城(今山东东平)。明、清两朝为东平州。民国初期废州改为县。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上党郡:战国时期韩国置郡,秦国灭韩国后承之,治所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汉朝时期移治到长子(今山西长子),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境内沁水东部地区即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
东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上党堂:以望立堂,亦称壶关堂。
太原堂:汉朝时有宿仓舒,7岁时遇到了荒年,他怕父母饿死,就要求父母把他卖给了王家。王家仍然让他姓宿。后来宿仓舒做了上党太守,回家乡寻找母亲。经过太原南廊时,恰巧与母亲相遇,遂迎母归养。
一、宿sù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乐亭,内蒙古之包头,山东之平度、昌乐、平邑、东平,山西之大同,湖南之芷江,江西之崇仁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风姓,伏羲之后,武王封之,使主太昊与济水之祀。宋人迁之,不复见。《左传》云:‘任、宿、须句、须臾、风姓。’杜预云:‘宿国在东平无盐县,故城在郓州须城东三十六里。’子孙以国为氏。”
2、又注:“宿六斤氏改为宿氏。”“宿六斤”,代北三字姓。当为鲜卑姓。
3、或为刘姓所改,《姓氏考略》据《魏书》注云:“后魏赐刘子文为宿氏。”
4、或为若豆根氏所改,《中文大字典》据《魏书·宿石传》注云:“北魏吏都尚书宿石,祖姓若豆根,石父宿沓干。世祖时为虎贲幢将,从征平凉有功。赐姓宿氏。”一音xiù。亦现行姓氏。汉代有宿祥,雁门太守;后汉有宿仲谈;宋代有宿千之;明代有宿进,弘治进士(按:一说为“正德”进士);又有宿椿、宿应参,嘉靖进士。
二、宿xiù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辽宁之建平、山东之东平、河北之景县、山西之大同等地有分布。汉族有此姓。《姓氏词典》引《太平图话姓氏综》亦收载,其注云:“以星宿为姓氏。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体叫做‘宿’。”一音sù,亦为现行姓氏。
三、宿
宿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宿姓起源:
1、系自风姓。周武王封伏羲之后于宿(故城在今山东东平东20里之无盐故城),后以国为氏,见《风俗通》。
2、蜀宿进之后,见《程启充墓志铭》。
3、北魏时改鲜卑族宿六斤氏为宿氏。
4、北魏吏部尚书宿石,北魏朔方人,本拓拔部,其祖若豆根,明元帝赐姓宿氏。又赐刘子文为宿氏。
5、清满洲八旗舒穆禄氏后改为宿氏。今满族姓。
宿姓名人:
宿仓舒,汉时尉氏人,累官上党太守。
郡望:河南、东平。
变化:有音讹改为粟氏者。
四、宿
综合:宿氏有缩(Sù)、琇(Xiù)二音,见《氏族博考》。
其他姓氏
[ 宿 ]字的同音字 - [ su,xiu,xiu ]
[ 宿 ]的同部首字 - [ 宀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