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uài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387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298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298 |
1995年 | 217 | 1987年 | 325 | 1982年 | 279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476 |
内容来源于:www.522266.xyz
帅姓主要源自:姬姓。
帅姓起源一
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师帅,是西周军制官职称谓。西周时期,军下设师,每师两千五百兵,周王室拥有六师军队,而在各诸侯国中,除了齐国姜太公拥有五师以外,其他的侯爵国拥有三师,伯爵国拥有二师,子爵国拥有一师,郡侯无师。至春秋以后,周王室疲弱,各诸侯国逐渐自大,无视周礼典制,各自纷纷扩军,如晋国、秦国、楚国、齐国、宋国、鲁国等大国皆扩军至六师。到了战国时期,师的建制已达万人,七雄皆各自拥兵数十师,周王室根本就无可奈何。两周时期,师的最高军事长官称“师帅”,后细分有中军帅、上军帅、下军帅、左军帅、右军帅、后军帅等等。
在师帅、中军帅、上军帅、下军帅、左军帅、右军帅、后军帅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帅氏,世代相传至今。
帅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晋朝时期大司徒师昺之后,属于避讳改姓为氏。在三国时期,曹魏政权中有一位著名将领师纂,公元?~264年待考,他原为司马懿的次子、大将军司马昭的主簿,后被派遣到太尉邓艾军中担任督军司马,随邓艾参与了灭蜀汉政权的一系列战役。平定蜀汉国后,师纂担任了益州刺史。后邓艾被钟会诬告,司马昭下令把邓艾、邓忠父子以槛车押回,师纂也随同返回,与邓艾父子一起被害。按史籍《三国志》的记载,师纂的后代叫师昺,在晋朝时期官为大司徒、黄门侍郎、右将军、散骑常侍、兵曹尚书。在晋武帝司马炎代魏立晋之后,追尊自己的伯父司马师为晋景皇帝,因晋景皇帝的名字中有“师”字,为了避故君主名讳,师昺就效仿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师呙,也将自己的姓氏字“师”省去一横,改为“帅”,从此,师昺的以及其他同朝的师氏族人和后裔子孙们即沿袭帅氏。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只有在晋朝任职的师氏族人更改为帅氏,而黎民百姓中的师氏并未改变姓氏,仍然大有师氏族人存在。避讳只是暂时的,西晋王朝的历史只有四十二年,因而许多帅氏后裔后来又恢复师氏。由此,后世许学者皆认为师氏、帅氏本是一姓。师昺依靠司马氏家族飞黄腾达,但西晋寿短,晋武帝死后,子侄们争权夺位,兄弟阋墙,爆发了箸名的“八王之乱”,结果帅氏一族家破人亡,后裔沦落四方。
帅氏家族由今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兴起,迄今一千七百余年,堪称《帅氏家谱》扉页题字所述:“岢岚遗风,源远流长。”
帅姓起源三
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官吏帅都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帅都督,是南北朝时期西魏政权设置的军制官位,与大都督、都督一样,皆统领乡兵,即地方武装的长官,后逐渐成为散官阶名。北周时期沿袭续置,官秩正七命(从六品上)。隋朝时期成为勋名,后废黜,归入都督系列。
在帅都督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帅督氏,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帅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帅姓起源四
源于官位,出自南宋朝时期官吏帅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帅司,是宋朝时期设置的一种官职,即安抚司的最高行政长官,仿隋朝时期的安抚大使之称,在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设置,长官称安抚使,白称“帅司”,有安抚副使、同勾为副长官,属下还有帅机、帅守等官员。宋朝时期,一方地区称“路”,帅司则统领一路兵政,后兼领各路军务以及治安之事,必要时可由知州、知府兼摄。这种官职一直沿用至民国初期。帅机,专职负责机宜文字,也就是机要秘书、机要参谋之类的官员;帅守,就是当知州、知府兼摄安抚使时给予的称谓。
在帅司(安抚使)、副帅司(安抚副使、同勾)、帅机、帅守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帅氏,世代相传至今。
帅氏是一个古老的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三百九十二位。帅姓出自西晋,当时晋国定都洛阳,后迁长安,因此河南洛阳、陕西长安一带即为帅姓发源之地,也是早期繁衍发展之地。南北朝至唐宋期间,逐渐向周边地区及江南一带扩展,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形成郡姓望族,以南阳郡、范阳郡、平原郡为郡望。如今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江西、安徽、山西等地。帅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今江苏省的扬州市、南通市、江都市、泰州市、淮安市,重庆市的合川区、云阳县、巫溪县、奉节县、綦江区,湖北省的十堰市、开江县、天门市、红安县、宜昌市、孝感市、松滋市、谷城县、浠水县、大悟县、黄梅县、襄阳市,江西省的南昌市新建县、安义县、九江市、奉新县、吉安市永丰县、抚州市临川县、进贤县、铜鼓县,河北省的保定市、文安县,山东省的菏泽市单县、潍坊市、日照市、潍坊市安丘市、诸城市,湖南省的常德市汉寿县、益阳市、新晃县,广东省的佛山市南海区,贵州省的安顺市、铜仁市,山西省的原平市、定襄县河边镇青石村、朔州市应县大临河村、繁峙,陕西省的西安市杨凌区、商洛市丹风县,四川乐山市、四川青神县、西充县、南部县、犍为县、宜宾市珙县、都江堰市,辽宁省的西丰县,福建省的建宁县,浙江省的杭州市,云南省的曲靖市、盐津县等地,均有帅氏族人分布。
南阳郡:秦置,以在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汉因之,治宛(即今河南南阳)。
河南郡:秦为三川郡,汉置河南郡,治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三十里)。
范阳郡:三国魏改涿郡为范阳郡,相当于今河北涿县及北京昌平、房山一带。
平原郡:西汉置,相当于今山东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灵石县:旧属介休,隋朝开皇十年庚戌(庚戌,公元590年),隋文帝巡幸途经此地,挖河开道时掘出巨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并有“大道永吉”四字,以为祥瑞,称之为灵石,并以此名置县。这块灵石如今被保存在旧城北端的天石公园内,据考察,实为一块含铁量较高的陨石。灵石县县城是山西最小的县城之一,一千多年来,归属虽然多变,县名基本未变。1958年曾于孝义、介休合并称介休县,1961年恢复灵石县。
平原堂:以望立堂。
灵石堂:以望立堂。
授琴堂:授琴是指教弹琴,春秋时期,鲁国乐师师襄善弹琴,孔子曾拜他为师学琴。
一、帅(帥)shuài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黄骅,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湖南之芷江,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水、傣、傈僳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音‘率’。亦作‘率’。《状云》:本师氏,避晋帝讳,改为帅氏。”
2、傣族之帅“姓”,分布在云南孟连一带,汉意指第四子。傣族男子在未有子女之前,其名字构成顺序为:排行十名。老四称“帅”,故称之为“帅×”。遂有人依汉族姓名构成习惯,以“帅”为姓。晋代有帅昺,为尚书郎;宋代有帅日新、帅子连;明代有帅性,洪武进士;又有帅机、帅兰,俱隆庆进士;清代有帅念祖、帅家相。
二、帅(帥)
帅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为湖南、四川等省多此姓。两省帅姓约占全国汉族帅姓人口58%。
帅姓起源:
1、其先本姓师,周时卿士刘康公之后,为避晋景帝司马师之讳,改为帅氏。
2、土家族姓。
帅姓名人:
帅範,宋时灵石人,元裕初进士。
郡望:石城,琅邪。
变化:一作率。
帅姓古代名人
帅宝北宋,字仲珍。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成淳中,授盐官丞,以清廉著称。擢昌化令,劝农课士,听讼咸得其情,卒于官。
帅我清朝(1648—1725),学者。字备皆,号简斋,江西奉新人。弱冠淹通群籍,工书画,尤明医理。康熙五十年举人,官内阁中书。擅诗文,循循江西旧法。著有《墨澜亭集》,不分卷,凡文一百四十篇。另有《简斋诗文稿》。
帅使念南北朝,北魏石匠。著名的拓跋鲜卑先祖旧墟石室“仙洞北魏石刻祝文”的刻工。
帅仍祖清朝,文学家。字宗道,号介亭山人,江西奉新人。帅我长子。康熙间诸生。幼聪慧,十岁能诗,以才华自负。又精岐黄术。性孤介,艰于一第,乃弃举业,键户读书。工诗文,著有《嗜退山房诗稿》二卷、《文稿》三卷。
帅念祖清朝,画家。字宗德,号兰皋,江西奉新人,帅我子。雍正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礼科给事中,陕西布政使。以事谪戍军台,没于塞外。工指画花卉,兼写山水。尤以时文鸣一时,务以幽渺之思,摆脱陈因。亦工诗,清刻不俗,与从子家相时有大小帅之称。著有《树人堂诗》七卷。
帅家相清朝,诗人。字伯子,号卓山,江西奉新人。乾隆二年进士,历官江西浔州知府。工诗,善学少陵,气格沉雄,有幽燕气,与从父念祖时有大小帅之目。曾燠尝选其诗与陈允衡、王猷定、曾畹、蒋士铨、汪轫、杨垕、何在田诗合刻,名《国朝江右八家诗选》。著有《三十六乘书楼诗集》十六卷。
帅承瀛清朝(1766—1840),字士登,号仙舟。湖北黄梅人。十七岁中乡试。嘉庆元年(1796)进士。任编修。历迁吏、礼、工等部侍郎。典试于广东、江南。督学于广西、山东。道光元年(1821年),授浙江巡抚,奏请盐政改归巡抚兼理,停加课银五十万两;年减商捐、外款银二十万两。杭、嘉、湖三郡发生水灾,他截漕粮赈济;并免除米税,以招远处商贾。曾捐资八万,浚修西湖,修筑海盐石塘。浙人在西子湖边建“帅公祠”,以示纪念。
帅承瀚清朝,湖北黄梅人。帅承瀛之弟。嘉庆十年(1805)进士。官翰林院检讨至副都御史。颇有声誉于时。
帅化民清朝,江西奉新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帅姓近代名人
帅方蔚清朝(1790—1872),学者。字叔起,又字子文,号石村,南昌奉新(今属江西)人。少聪明好学,道光六年(1826),举进士第三人,授编修。八年,出任山东乡试副主考。历任湖广道、云南道、京畿道监察御史等。后因病辞官回家。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兴起,帅方蔚在乡中办团练,操练乡勇,帮助官兵镇压起义军,咸丰皇帝恩赏加道员官衔。在乡期间,注重讲授经学,有“真经师”之称。曾主白鹿书院、经训书院。同治九年(1870),江西巡抚刘坤一聘请他到省城主修《江西通志》,并主修《奉新县志》。同治十一(1872),方志完成,旋病卒。帅方蔚以人品正直著称,广见博识,著述甚丰。文有新意,诗有特色。所撰述文章体裁十分广泛,主要有《咫闻轩诗稿》、《咫闻轩随笔》、《紫雯轩馆课》、《帅太守稿》、《词垣日记》、《左海交游录》等,均收入《帅氏清芬集》。
南阳郡:秦置,以在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汉因之,治宛(即今河南南阳)。
河南郡:秦为三川郡,汉置河南郡,治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三十里)。
范阳郡:三国魏改涿郡为范阳郡,相当于今河北涿县及北京昌平、房山一带。
平原郡:西汉置,相当于今山东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灵石县:旧属介休,隋朝开皇十年庚戌(庚戌,公元590年),隋文帝巡幸途经此地,挖河开道时掘出巨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并有“大道永吉”四字,以为祥瑞,称之为灵石,并以此名置县。这块灵石如今被保存在旧城北端的天石公园内,据考察,实为一块含铁量较高的陨石。灵石县县城是山西最小的县城之一,一千多年来,归属虽然多变,县名基本未变。1958年曾于孝义、介休合并称介休县,1961年恢复灵石县。
平原堂:以望立堂。
灵石堂:以望立堂。
授琴堂:授琴是指教弹琴,春秋时期,鲁国乐师师襄善弹琴,孔子曾拜他为师学琴。
一、帅(帥)shuài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黄骅,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湖南之芷江,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水、傣、傈僳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音‘率’。亦作‘率’。《状云》:本师氏,避晋帝讳,改为帅氏。”
2、傣族之帅“姓”,分布在云南孟连一带,汉意指第四子。傣族男子在未有子女之前,其名字构成顺序为:排行十名。老四称“帅”,故称之为“帅×”。遂有人依汉族姓名构成习惯,以“帅”为姓。晋代有帅昺,为尚书郎;宋代有帅日新、帅子连;明代有帅性,洪武进士;又有帅机、帅兰,俱隆庆进士;清代有帅念祖、帅家相。
二、帅(帥)
帅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为湖南、四川等省多此姓。两省帅姓约占全国汉族帅姓人口58%。
帅姓起源:
1、其先本姓师,周时卿士刘康公之后,为避晋景帝司马师之讳,改为帅氏。
2、土家族姓。
帅姓名人:
帅範,宋时灵石人,元裕初进士。
郡望:石城,琅邪。
变化:一作率。
一、帅(帥)shuài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黄骅,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湖南之芷江,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水、傣、傈僳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音‘率’。亦作‘率’。《状云》:本师氏,避晋帝讳,改为帅氏。”
2、傣族之帅“姓”,分布在云南孟连一带,汉意指第四子。傣族男子在未有子女之前,其名字构成顺序为:排行十名。老四称“帅”,故称之为“帅×”。遂有人依汉族姓名构成习惯,以“帅”为姓。晋代有帅昺,为尚书郎;宋代有帅日新、帅子连;明代有帅性,洪武进士;又有帅机、帅兰,俱隆庆进士;清代有帅念祖、帅家相。
二、帅(帥)
帅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为湖南、四川等省多此姓。两省帅姓约占全国汉族帅姓人口58%。
帅姓起源:
1、其先本姓师,周时卿士刘康公之后,为避晋景帝司马师之讳,改为帅氏。
2、土家族姓。
帅姓名人:
帅範,宋时灵石人,元裕初进士。
郡望:石城,琅邪。
变化:一作率。
南阳郡:秦置,以在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汉因之,治宛(即今河南南阳)。
河南郡:秦为三川郡,汉置河南郡,治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三十里)。
范阳郡:三国魏改涿郡为范阳郡,相当于今河北涿县及北京昌平、房山一带。
平原郡:西汉置,相当于今山东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灵石县:旧属介休,隋朝开皇十年庚戌(庚戌,公元590年),隋文帝巡幸途经此地,挖河开道时掘出巨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并有“大道永吉”四字,以为祥瑞,称之为灵石,并以此名置县。这块灵石如今被保存在旧城北端的天石公园内,据考察,实为一块含铁量较高的陨石。灵石县县城是山西最小的县城之一,一千多年来,归属虽然多变,县名基本未变。1958年曾于孝义、介休合并称介休县,1961年恢复灵石县。
平原堂:以望立堂。
灵石堂:以望立堂。
授琴堂:授琴是指教弹琴,春秋时期,鲁国乐师师襄善弹琴,孔子曾拜他为师学琴。
一、帅(帥)shuài
现行较罕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黄骅,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监利,湖南之芷江,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水、傣、傈僳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音‘率’。亦作‘率’。《状云》:本师氏,避晋帝讳,改为帅氏。”
2、傣族之帅“姓”,分布在云南孟连一带,汉意指第四子。傣族男子在未有子女之前,其名字构成顺序为:排行十名。老四称“帅”,故称之为“帅×”。遂有人依汉族姓名构成习惯,以“帅”为姓。晋代有帅昺,为尚书郎;宋代有帅日新、帅子连;明代有帅性,洪武进士;又有帅机、帅兰,俱隆庆进士;清代有帅念祖、帅家相。
二、帅(帥)
帅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为湖南、四川等省多此姓。两省帅姓约占全国汉族帅姓人口58%。
帅姓起源:
1、其先本姓师,周时卿士刘康公之后,为避晋景帝司马师之讳,改为帅氏。
2、土家族姓。
帅姓名人:
帅範,宋时灵石人,元裕初进士。
郡望:石城,琅邪。
变化:一作率。
其他姓氏
[ 帅 ]的同部首字 - [ 巾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