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姓

[ shī ]

读音:shī

拼音:shi

简繁:師

五笔:JGMH

五行:暂无

部外:暂无

五笔:JGMH

笔画:6画

吉凶:吉

仓颉:LLMB

结构:左右

郑码:KDAL

四角:21027

区位:4206

统一码:5E08

异体字:師,?,?,?,?,?,?,?

英汉互译:teacher,master,specialist

笔顺:竖、撇、横、竖、横折钩、竖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2692018年2014年
2013年2302007年2006年254
1995年2731987年3451982年219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369

内容来源于:www.522266.xyz

起源

师姓主要源自:姬姓。

师姓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姓氏之一,产生于远古时期,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师(Shī)姓部分源出比较复杂,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源出包括8个方面:

源流一——以官名为氏

据史籍《姓谱》记载,夏、商时代,管理乐技的职官名称就叫作“师”,如上古时期的师延,商王朝时期的师涓等。周王朝时期有师尹之官,专职掌管音乐歌咏。这些人的后代子孙遂以职官为姓,乃成师姓。得姓始祖为师延,此支起源地在现在的河南省新郑。

源流二——以技艺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擅长乐技的人皆被称为师。当时比较著名的有晋国师旷、师服,鲁国师乙、师襄,郑国师悝(shikui)、师触、师躅、师惠、师叔,卫国师涓等等,皆为当时的著名乐师,精于音律。在这些精于乐技的乐师们之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的职业技能称谓为姓氏者,称师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源于少数民族文化上汉化改姓

清朝以后,蒙古人姓巴克西纳尔氏、巴戈西纳儿氏,改汉字姓均为师。今蒙古族、满族均有师姓。其一,源于蒙古族泰亦什氏。蒙古族泰亦什氏,亦称泰赤兀氏、岱齐郭特氏等,源出蒙古泰亦赤兀惕部,以部为氏,泰亦什氏是其分支之一。泰亦什氏历经蒙古汗国、元朝、明朝,至明朝中叶以后聚集在呼伦贝尔草原地区从事游牧、农耕作业,在明朝时期即开始冠汉姓为师氏,世代相传至今。另据蒙古史籍《蒙古秘史》中的记载:“察剌陔领忽之子想昆必勒格也。想昆必勒格之子俺巴孩等,为泰亦赤兀惕氏矣。”

有关“泰亦赤兀惕”这一蒙古语的具体含义,目前的说法还不统一,“顽强者”、“抗争者”或“善战者”之意,这有待与蒙古史学家、文学家、或语言学家进一步研究探讨。泰亦赤兀惕氏族,是由海都的曾孙俺能孩等多人合建组成的一个部落群体。北宋,泰亦赤兀惕部则是蒙古反抗金国统治的中坚部众,并在反击抗战中不断发展壮大,最后成为蒙古诸部中最强的之一,拥有众多的属民和军队。正由于这个原因,当时著名的合布勒汗所组建的蒙古汗国,实际上是由孛儿只斤氏贵族和泰亦赤兀惕氏贵族的联合政权。合布勒汗虽有七子,但在临终时却把汗位传给了英勇善战的俺巴孩。自合布勒汗大致统一了蒙古诸部后,泰亦赤兀惕氏族始终与孛儿只斤氏族在一起。当也速该逝世后,泰亦赤兀惕部首领塔儿忽台乞邻图黑与诃额仑母子结怨。先是率众离去,后又执禁了铁木真,并经常予以虐待,幸而被速勒都思氏锁儿罕失剌在暗中相救。后来,泰亦赤兀惕部反过头来联合了孛儿只斤氏族的夙敌札答兰等部发动了“十三翼之战”,疯狂进攻铁木真。在被克烈部、蒙古部的联军所击败后,泰亦赤兀惕部众归附于乃蛮部。后来乃蛮部又被铁木真彻底击灭,泰亦赤兀惕部余众最终被并入成吉思汗的蒙古部。历史就是这样转了一大圈,泰亦赤兀惕部依旧归于蒙古。泰亦赤兀惕氏族,作为一行标志性氏族姓氏,实际上是蒙古民族中最后一批氏族之一。在人类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民族,其氏族名称皆始于原始社会后期,蔓延于整个奴隶制时代。泰亦什氏历经蒙古汗国、元朝、明朝,至明朝中叶以后聚集在呼伦贝尔草原地区从事游牧、农耕作业,在明朝时期即开始改汉字姓为师氏,世代相传至今。

满族有此师姓氏

源自唐朝时期 东爨乌蛮部落的归顺,现今云南省的彝族、纳西族、僳僳族中师姓,源自唐朝武德年间的师宗部落归顺。

据史书记载:云南省师宗县“昔爨蛮逐獠、僰等居之,其后师宗据匿弄甸,故名师宗部”(《元史卷六十一志第十三》)。西汉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师宗分别属漏江、漏窝县辖地但是,自西汉至唐南诏近一千年的历史时期,在师宗这个区域内,仅以“匿弄甸”称名,故后人曾对师宗县城有“匿弄村”之称。唐朝时期,西洱河地区出现了以滇东地区为主的三十七个“乌蛮”部落。这些部落中的“乌蛮”内部长期地保持自己的氏族——部落组织,他们并不互相合并,而往往是从一个氏族或部落组织中又分裂出另一个氏族、部落组织来,散居到邻近的地方去。据传:当时,有两个部落之间发生了战争,其中一方兵力不足,指挥官就想到向相处甚好的“匿弄甸”酋长救援,指挥官就派遣士兵向“匿弄甸”搬兵救援,但这个指挥官却忘记了“匿弄甸”部落这个地名,只知道“匿弄甸”酋长的名字叫“师宗”,指挥官就和他派往前去搬兵的人说,你去找师宗救援搬兵就行了。派去搬兵的人找到师宗搬到救兵,打败了对方。为了感谢师宗,这个得胜部落就用“师宗”名称取代了“匿弄甸”名称了。

“师宗”是用汉文字记录下来的少数民族语音,由人名衍变成为区域名称后一直沿袭使用至今。唐武德年间,改州、郡、县三级制为二级制,当时的师宗归属于陇堤县。武德四年(621年),东爨乌蛮部落归顺唐朝后,设立了师宗县,部族中的人们便改其姓氏为“师”。由此,彝族、纳西族、僳僳族就有了师姓。

今彝族、苗族、傣族、黎族、侗族、土家族、土族、满族、保安族、满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师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字姓师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源于官位

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祭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上古时期,人类盲蒙恐惧于自然现象,因此有专职负责祭祀日、月、天、地、风、雨、雷、电、水、云的祭师,分别称作日师、月师、天师、地师、风师、雨师、雷师、电师、水师、云师等等,不一而足,在周王朝时期皆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

源流五——源于姬姓

出自周王朝时期官吏师君,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师君,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侍卫统领官职称谓,这里的“师”是武装护卫之意,司职为守卫君王正宫以及相关事宜,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

在典籍《周礼·春官》中记载,“师氏居虎门之左,司王朝。”左,为古代王朝武将站班的位置。近来人们在甘肃汉墓中出土一石门,左边石门的虎头下站着师氏。在师氏、师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师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源于国名

出自汉朝时期西域姑师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姑师国,亦称车师国,是秦、汉朝时期西域地区的著名古国名称,是最早出现在我国史书中的西域古国之一,位置在今著名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是丝绸之路北线和中线的必经之地,其国民的民族成分与匈奴民族相近。它位于吐鲁番盆地,因与楼兰相距较近,所以在古书中两者常并称。它掌控着罗布泊以东、以北直到乌鲁木齐、奇台、吉木萨尔一带广阔的地域,它是汉朝能否通达西域各国的一个“障碍”。

姑师国的国民成分与匈奴民族相近。元封元年(前110),西汉因楼兰攻劫汉朝使节,梗阻丝路,被汉武帝的著名大将赵破奴在率军追灭匈奴时顺带攻灭。不久,车(音jū)师国又在姑师国故地上建立,国民的主要成分仍然是匈奴民族,因此,在历史上人们常将姑师国与车师国混为一谈。

车师国建立后,亲近匈奴,敌对过往汉使,仍然是西汉的一大威胁。于是,自公元前99年开始,到公元前60年,四十年的时间了便有了西汉反攻车师的5次战争,以及车师国的先后3次投降归汉。

天汉二年(西元前99年〕,汉武帝以匈奴降汉的介和王成娩为开陵侯,率领楼兰国兵攻打车师,因匈奴遣右贤王率数万骑兵对车师进行救援,汉军失利,退回。

征和四年(西元前89年),重合侯 莽通率4万骑兵奉旨攻打匈奴时,途中让成娩率军中楼兰、尉犁、危须等西域六国的兵将包围了车师,使得车师国投降臣属于汉。但汉昭帝时,匈奴又降伏车师,并遣4000骑兵效仿西汉屯田制的做法,在车师屯田,监护其国。

本始二年(西元前72年),汉宣帝遣田广明等五位将军攻打匈奴时,在车师屯田的匈奴骑兵逃窜,车师国第二次臣属于西汉。匈奴对车师归降西汉极为不满,令其遣太子军宿入匈奴为质。军宿不愿入匈奴为质,便逃往母亲的老家焉耆,车师更立乌贵为太子。乌贵即位后,与匈奴联姻,亲近匈奴,与其勾结,劫杀汉通乌孙的使臣。

地节二年(西元前68年)秋,汉宣帝遣侍郎郑吉、校尉司马憙率屯田渠犁的田卒1500人,及西域诸国兵万余人,共同攻打车师,一举拿下了交河城。因乌贵在交河城北的石城,未能抓到他。后来,汉军粮尽,退回渠犁。不久,郑吉、司马憙再次发兵攻打石城。乌贵向匈奴求救,匈奴拒绝出兵。于是,乌贵投降汉军。为使汉军相信,他还听从其贵人苏犹的建议,击破匈奴边国小蒲类。匈奴见车师又一次归降了西汉,便发兵进行攻打。郑吉、司马憙引兵北上迎敌,匈奴军不敢前进。而后,郑吉、司马憙指派了20人留守乌贵左右,带领大军回到了渠犁。乌贵担心匈奴再次攻打,性命不保,乃率轻骑出奔乌孙。郑吉遂令吏卒300人屯田车师。匈奴单于派兵来争,郑吉、司马憙乃率全部1500名渠犁屯田卒赴车师,迎击匈奴军。汉宣帝急遣长罗侯常惠,率张掖、酒泉2郡骑兵来救。匈奴军见汉军大队来攻,退去。郑吉复还渠犁。乌贵逃到乌孙,乌孙上书西汉,称欲将乌贵留在乌孙,以备将来车师有急,可从西面出击匈奴。于是宣帝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西汉从焉耆召还车师故太子军宿,立其为车师王,将车师一部分国民迁往渠犁。匈奴也立兜莫为王,率余众保博格达山北麓。自此车师分为前、后两部(亦称前、后国)。后部王都务涂谷(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南山中)。

神爵二年(西元前60年),汉宣帝下令汉军再进西域,于是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西汉与匈奴“五争车师”,战争最终以西汉的胜利而结束。汉宣帝在今新疆轮台县策大雅乡一带设立了第一个西域都护府,首任都护就是带兵与匈奴征战的御前侍郎郑吉,从此,西域吐鲁番一带正式归入西汉王朝版图。郑吉上任后,即命车师国民一律改汉字姓,官为师氏、民为车氏,然后登记造册,上达“天听”。后又“选聪颖忠顺者入汉太学”,再后留居中原,文化上迅速汉化,终形成一支师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源于官位

东周以后,各诸侯国扩充军队,每军再分中师、左师、右师,那些军制官职以官为氏,形成了复姓右师氏、左师氏,其后代以祖先职官为氏,也称为“师”,后逐渐省文简化为单字姓师氏

源流八——他姓改姓

师姓的血脉比较复杂,他姓因种种原因改为师姓的情况有四种:

一是改姓为师的情况发生在宋中后期的金朝。历史上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在统治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对汉文化的吸取。他们参照汉族的风俗,对避讳的对象做出有个规定,章宗还把“圣讳”列入了法律。《金史·卷一二·章宗本纪四》曰:“泰和五年(1205)三月,谕有司,进士名有犯孔子讳者避之,仍著为令”。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个时代的晚期就有了尹氏因避改姓为“师”,以及杨姓因虑及金宋两朝关系易姓为“师”。金代始制女真字的完颜希尹,卒于西元1140年。年轻时,他随金太祖完颜旻兴兵反辽,屡立战功。他是军事将领和改革家,西元1115年金朝建立后,他受命创造了女真文字。完颜希尹去世后,这位金朝的第一任左丞相,因为是女真文字的创制者,又是改汉文化的倡导者,受到了金朝多位国王的追封。皇统3年(1143年),金熙宗看他实无奸状,死非其罪,给他恢复了名誉,赠以开府仪同三司、邢国公,改葬之,萧庆银青光禄大夫。明昌五年(1194)2月5日,金章宗以他始制女真字,诏加封赠,依仓颉立庙例,立祠于上京纳里浑庄,岁时致祭,令子孙拜奠,把他视为仅次于孔子的大圣人。

金代另外有尚书右承相因金与尹的韵母相同,为避国讳而改姓师。金代(公元1115— 1234年)尚书右承相师安石(?——1228年),字子安,河北省沧州市青县清州镇人,为人轻财尚义,经历4任帝王。金承安(金章宗完颜景)五年(1200年)考取词赋进士,初补尚书省令史,适宣宗南迁,留平章完颜承晖守燕都。因金与尹的韵母相同,为避国讳而改姓师。

二是元朝避忌改“尹”姓为“师”姓。河北省井陉县苍岩山镇柿庄村村南分布着九座古墓,这组墓东南处有一通立石于元朝武宗孛儿只斤海山至大元年(1308年)三月初六日的《师氏族谱记》石碑。《师氏族谱记》称避忌改“尹”姓为“师”姓。第二号墓出土的小瓷碗底上墨书有“尹纪”二字。

三是清朝 :山西省洪洞县苏堡镇尹壁村的村名也是“尹氏因避改师为姓”的例证。位于涧河南岸的这个古村,历史上就是尉、师、赵、李四大姓的祖居地。这里有因师姓较多,亦名东师村的说法。说起现在的村名,地名工作者称其源于清朝康熙年间,涧河发水淹没了良田,村人筑坝防水,把水引开逼其改道,遂改名“引逼村”。在1949年后分成了东尹壁、中尹壁、南尹壁、西尹壁四个村,“尹氏因避改师为姓”后为了不忘先人,取“引逼”的谐音把村名改成了尹壁。

金朝灭亡后,许多因避讳改姓为师的尹氏后人,又恢复了原来的“尹”姓。只是因各种历史原因,每一个尹氏家族由“师”姓恢复为“尹”姓的时间并不一致,有的家族在金亡后即立刻复改为了“尹”姓,有的家族改回原姓“尹”时却长达几十年甚至百余年。

四是宋朝时陕西省清涧县“杨”姓易姓为师。据《延安府志》、《绥德县志》、《清涧县志》记载:“安,原为杨氏,乃汉代关西夫子杨震之后裔,做官至陕北后定居清涧。据传安,原为北宋之老师官,群众尊称杨老师,或简称老师。宋室南迁,金朝统治华北,杨氏另一支随宋室南度,后安之次子,杨伟投入金朝,官至武功大夫、富延十一将。追赠杨安时,虑其金宋两朝关系,恐有牵连本族另一支,因有老师之尊称而易姓为师,清涧师族自此而始发,繁衍昌盛。”明洪武年间,清涧县师姓重建家谱时,考得师安墓内之墓志仍记为杨安。北门河对面旧有“关中师帅”之石牌楼,即师伟之官志;金朝追封师安为忠训郎后改为昭毅郎。其三子佺承信郎,孙六人有四孙正、雄、民、旌,均授于宣节郎、太尉、校尉等职,均因师伟之军功官职而封。《清涧县志》、《师氏族谱》中均载明官职朝代等。据,《渭南县志》载:“弘农杨氏震,为官清白,以‘四知’著名,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后裔除居弘农外,散居种多,有居琅琊者(今山东半岛东南部),有居丹阳者(今陕西宜川一代),居丹阳后裔因官至武功大夫而徙居富延一带而易姓矣”。《清涧县志》、《师氏族谱》记载,“清涧师氏是一巨族,人口兴旺,繁衍昌盛,古有‘师一千,惠八百’之称”,后逐步又迁于陕北各县,关中韩城、华阴、富平、铜川、眉县、武功及宁夏、甘肃、山西、山东等地。定居清涧者,现涉及11个乡镇30多个村;其后裔更是人才辈出

师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风俗通·姓氏篇》。在我国北宋初年问世,流行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的蒙学教材《百家姓》中,师姓排名第369位。

宋朝时期四川为师姓第一大省

据有关学者研究,宋朝时期,师姓大约有62000人,集中于四川、河南、湖北三地。其中,四川为师姓第一大省,大约居住了师姓人口的一半以上。

明朝时期山西为师姓第一大省

自宋朝至今一千年中,师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下降态势,而帅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到了明朝时期,师姓人口急剧减少,全国不足20000人,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河北、山东、河南、四川等地。其中,山西为师姓第一大省,大约居住了师姓人口的35%。

当今师姓的第一大省是山西或陕西

目前,师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来自公安部身份证数据库资料,2008年全国师姓人口28万,位居第254,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2%。师姓的第一大省为山西或陕西,大约占全国师姓人口的25%,其次分布于山西(陕西)、河南、河北、青海等省。

在陕宁晋豫、内蒙古中部、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川渝北部、湖北大部、安徽北部、山东西部、河北大部、北京西部,师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8%以上,最高可达0.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6%,居住了大约64%的师姓人群。在辽宁西端、河北东北、北京东部、天津、山东中部、江苏北部、安徽中部、湖北东部、赣湘黔北段、重庆南部、四川中部,师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4%一0.08%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9.9%,居住了大约19%的师姓人群。

太原郡

战国时秦庄襄王置,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据有关学者研究,华夏师姓太原郡望虽然形成于东汉时期,但其鼻祖却是春秋时期周王朝诸侯国之一晋国的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晋穆侯(前812-前785在位)时不仅精通古乐,而且谙熟礼仪的大夫师服;另一个是起于悼公时代,亡于平公时代,目睹了晋国的风云变幻的杰出音乐家、政治家、思想家师旷。

平原郡

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曾以山东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

琅琊郡

秦始皇时期置,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据有关学者研究,华夏师姓琅琊郡望形成于西汉末年,而著名的大臣、经济家、政治家师丹则是鼻祖。

授琴堂

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后人往往以此作为堂号。师姓的“授琴堂”,就是以春秋时期鲁国乐师师襄教授孔子弹琴的历史典故为堂号。

授琴是指教弹琴。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对弹琴也是十分重视的,听说鲁国著名的音乐家师襄子弹琴的技艺很高,便亲自登门拜访,请师襄子做他的老师,教他弹琴。这个故事在《史记·孔子世家》、《韩诗外传》、《孔子家语》、《列子》上都有记载。

太原堂

以郡号或地名作为堂号。师姓出于山西太原一带,故师姓的堂号为“太原”,有认祖循宗之意。

平原堂

以望立堂,亦称德州堂。

琅琊堂

以望立堂,亦称胶南堂、藏马堂。

明德斋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的师氏堂号为“明德斋”,取圣明善修德意也。

德馨堂

江苏丰县、沛县的师氏堂号为“德馨堂”,愿德厚载物、馨香悟道也。

文苑堂

湖北咸宁县十二都师姓乃师廷公之后,分徙江西修水崇乡陈公坑,九江县马回岭镇富民村,其堂号为“文苑堂”。

一、(師)shī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北京,内蒙古之乌海,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泾县,广东之新会,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汉、满、蒙古、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引《风俗通》云:“师,乐人瞽者之称……”以官为氏。《姓氏考略》注引《姓谱》亦云:“古者掌乐之官曰师,因以为氏。”

2、《姓氏考略》据《风俗通》又注:“周师尹之后。”师尹,《辞源》注有二义:(一)“众官之长。大夫官。《书·洪范》:‘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国语·鲁下》:‘师尹维旅牧相,宣序民事。’”依此,则当以官为氏,然与乐师之师不同源。(二)“指周太师尹氏。《诗·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传):‘师,太师,周之三公也;尹,尹氏,为太师。’”依此,亦以官为氏,系出尹姓。

3、又,《续通志·氏族略·总论·有故改氏》:“金师安石,本姓尹氏,避国讳改为帅氏。”(按:查金代君主完颜氏未见有名“尹”者,姑录以备考。)(4)郑樵又注:“师氏避晋景帝讳改为师氏。”见《通志·氏族略·总论·避讳》,司马师为司马懿长子,武帝司马炎代魏,追尊司马师为景帝,司马昭为文帝。望出琅琊,平原,太原。春秋时晋有师旷;鲁有师乙;郑有师悝、师触、师蠲、师茷、师慧;汉代有师丹,东武人,哀帝时为大司空;宋代有师范、师维藩,又有师颃,翰林学士;明代有师宾;清代有师帝宾。

二、(師)

师姓分布:分布很广,但人数不多。

师姓起源:

1、古者掌乐之官曰师,因以为氏,见《姓谱》。

2、周时师尹(太子之相称师尹)之后,以官为氏,见《风俗通》。

3、师,乐人瞽者(瞎子)之称。自春秋时晋师旷之后,始以为氏。

4、金时尚书右丞师安石,原姓尹,为避国讳,改尹姓为师氏。

5、满族姓。

师姓名人:

师涓,商纣王时人,为纣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郡望:太原、琅邪、平原。

历史名人

师姓古代名人

师延传说中轩辕黄帝时期的乐官。世官司乐。据说他具有拊弦琴,则地祢皆升;吹玉律,由天神俱降;听众国音乐,以审兴亡之兆的神通。

师旷春秋(公元前572~532年待考),字子野;今山西洪洞人。著名晋国乐师。

师涓春秋,有两位,一位是商朝乐官,与纣为靡靡之音,武王伐纣,他往东逃亡,自投于濮水而死。另一位则出生于春秋时期的卫国,事卫灵公为乐官。

师宜官东汉,书法家,南阳人。汉灵帝好书法,征天下善书者于鸿都门。应征的数百人中,惟有师宜官的八分字最好。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他在酒馆时,可以写字于壁上以出售。

师叔春秋,著名郑国大夫。师叔是郑国有名的大夫,为政贤良。一次,齐桓公准备要联合诸侯攻打郑国,管仲却警告齐桓公说:“郑国现有叔詹、堵叔、师叔,有这三良执政,无隙可乘啊!”

师丹西汉,字仲公;琅邪,东武人。著名大臣、经济家、政治家。少时师事大学问家匡衡,研治《诗》,造诣高深且品行至孝,因而举孝廉为郎官。汉元帝末年,为博士,因事免官。师丹的主张大大得罪了当时实际操纵朝廷大权的傅太后。不久,师丹被降为关内侯,几个月后又被免为庶人,师丹于是闲居乡里数年。,汉平帝即位后,新都侯王莽下令挖开傅太后、丁太后的墓,宣布剥夺其原来的尊号,废为平民。师丹被重新赐爵为关内侯,不久又根据太皇太后的提议,加封师丹为义阳侯。不久,师丹病逝,谥节侯师丹虽身处末世,但能“端诚于国,不顾患难”,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汉政权统治为己任,不失为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师丹辅政不久,就联合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等部分大臣提出限制豪强大族兼并土地,畜养奴婢的限田限奴的“救急”方案。他们在上汉哀帝的奏疏中建议:“诸侯王列侯皆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公主名田县道,及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顷。诸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关内侯、吏民三十人。期尽三年,犯者没入官”。这一主张刚刚提出后,“时田宅奴婢,贾(价)为减贱”,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因以外戚丁、傅和宠臣董贤为代表的勋贵宠臣对此皆以为“不便”,汉哀帝便下诏“且须后”,这个改革方案从此便被搁置起来,成了一纸空文。,汉哀帝原即定陶王,是汉成帝同母兄弟的儿子。汉哀帝即位后,尊汉成帝母为太皇太后、汉成帝赵皇后为皇太后,而汉哀帝的祖母傅太后与母丁后仍住在定陶,仍以汉哀帝之父定陶共王的身份定其称号。这时高昌侯董宏上书言傅太后与丁后宜同样尊为太皇太后和太后。汉哀帝把这个意见下放给大臣们讨论,当时任左将军的师丹及其他一些大臣坚决反对,认为尊卑之礼、人伦之序是统治者赖以统治的基本原则,是万万不可破坏、更改的。根据母从子、妻从夫的原则,傅太后与丁后的名号已定,再改称尊号就破坏了尊卑之礼,人伦之序,这是万万不可以的。

师范宋朝,灵石人,元佑督岢岚军进士,督岢岚军后升为江南知州。他发现苛捐杂税太多,手续麻烦,民苦赋役,于是上奏朝廷,建议稍增田赋,免征苛捐杂税,使人民不感到赋役麻烦,国家也不减少税收。他的建议得到采纳实行后,受到江南人民的拥护,给他绘像祭祠。师范也成为历史上的良吏。

师逵明朝,东阿人,字九逵,年少丧父,事母甚孝,曾任吏部尚书。洪武中,他任监察御史,廉不置产,接受的俸禄和赏赐都分给了亲戚朋友,以至于他的八个儿子都没有得到什么财产。明成祖曾说:“北来大臣之中不贪者,唯师逵一人。”

师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书法师,被中国书协顾问权希军先生誉为“当代草书翘楚”,电影《墨魂》原型人物。

师纂三国(?-264),曹魏武将,邓艾的心腹部将,曾随邓艾参与灭蜀战役。灭蜀后,被邓艾任为益州刺史。之后锺会兵变,益州大乱,师纂和邓艾一起被田续所杀。

师觉授南北朝,南朝宋时人,著名才子,曾撰《孝子传》。

郡望

太原郡

战国时秦庄襄王置,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据有关学者研究,华夏师姓太原郡望虽然形成于东汉时期,但其鼻祖却是春秋时期周王朝诸侯国之一晋国的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晋穆侯(前812-前785在位)时不仅精通古乐,而且谙熟礼仪的大夫师服;另一个是起于悼公时代,亡于平公时代,目睹了晋国的风云变幻的杰出音乐家、政治家、思想家师旷。

平原郡

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曾以山东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

琅琊郡

秦始皇时期置,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据有关学者研究,华夏师姓琅琊郡望形成于西汉末年,而著名的大臣、经济家、政治家师丹则是鼻祖。

授琴堂

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后人往往以此作为堂号。师姓的“授琴堂”,就是以春秋时期鲁国乐师师襄教授孔子弹琴的历史典故为堂号。

授琴是指教弹琴。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对弹琴也是十分重视的,听说鲁国著名的音乐家师襄子弹琴的技艺很高,便亲自登门拜访,请师襄子做他的老师,教他弹琴。这个故事在《史记·孔子世家》、《韩诗外传》、《孔子家语》、《列子》上都有记载。

太原堂

以郡号或地名作为堂号。师姓出于山西太原一带,故师姓的堂号为“太原”,有认祖循宗之意。

平原堂

以望立堂,亦称德州堂。

琅琊堂

以望立堂,亦称胶南堂、藏马堂。

明德斋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的师氏堂号为“明德斋”,取圣明善修德意也。

德馨堂

江苏丰县、沛县的师氏堂号为“德馨堂”,愿德厚载物、馨香悟道也。

文苑堂

湖北咸宁县十二都师姓乃师廷公之后,分徙江西修水崇乡陈公坑,九江县马回岭镇富民村,其堂号为“文苑堂”。

一、(師)shī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北京,内蒙古之乌海,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泾县,广东之新会,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汉、满、蒙古、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引《风俗通》云:“师,乐人瞽者之称……”以官为氏。《姓氏考略》注引《姓谱》亦云:“古者掌乐之官曰师,因以为氏。”

2、《姓氏考略》据《风俗通》又注:“周师尹之后。”师尹,《辞源》注有二义:(一)“众官之长。大夫官。《书·洪范》:‘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国语·鲁下》:‘师尹维旅牧相,宣序民事。’”依此,则当以官为氏,然与乐师之师不同源。(二)“指周太师尹氏。《诗·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传):‘师,太师,周之三公也;尹,尹氏,为太师。’”依此,亦以官为氏,系出尹姓。

3、又,《续通志·氏族略·总论·有故改氏》:“金师安石,本姓尹氏,避国讳改为帅氏。”(按:查金代君主完颜氏未见有名“尹”者,姑录以备考。)(4)郑樵又注:“师氏避晋景帝讳改为师氏。”见《通志·氏族略·总论·避讳》,司马师为司马懿长子,武帝司马炎代魏,追尊司马师为景帝,司马昭为文帝。望出琅琊,平原,太原。春秋时晋有师旷;鲁有师乙;郑有师悝、师触、师蠲、师茷、师慧;汉代有师丹,东武人,哀帝时为大司空;宋代有师范、师维藩,又有师颃,翰林学士;明代有师宾;清代有师帝宾。

二、(師)

师姓分布:分布很广,但人数不多。

师姓起源:

1、古者掌乐之官曰师,因以为氏,见《姓谱》。

2、周时师尹(太子之相称师尹)之后,以官为氏,见《风俗通》。

3、师,乐人瞽者(瞎子)之称。自春秋时晋师旷之后,始以为氏。

4、金时尚书右丞师安石,原姓尹,为避国讳,改尹姓为师氏。

5、满族姓。

师姓名人:

师涓,商纣王时人,为纣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郡望:太原、琅邪、平原。

姓氏源流

一、(師)shī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北京,内蒙古之乌海,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泾县,广东之新会,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汉、满、蒙古、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引《风俗通》云:“师,乐人瞽者之称……”以官为氏。《姓氏考略》注引《姓谱》亦云:“古者掌乐之官曰师,因以为氏。”

2、《姓氏考略》据《风俗通》又注:“周师尹之后。”师尹,《辞源》注有二义:(一)“众官之长。大夫官。《书·洪范》:‘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国语·鲁下》:‘师尹维旅牧相,宣序民事。’”依此,则当以官为氏,然与乐师之师不同源。(二)“指周太师尹氏。《诗·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传):‘师,太师,周之三公也;尹,尹氏,为太师。’”依此,亦以官为氏,系出尹姓。

3、又,《续通志·氏族略·总论·有故改氏》:“金师安石,本姓尹氏,避国讳改为帅氏。”(按:查金代君主完颜氏未见有名“尹”者,姑录以备考。)(4)郑樵又注:“师氏避晋景帝讳改为师氏。”见《通志·氏族略·总论·避讳》,司马师为司马懿长子,武帝司马炎代魏,追尊司马师为景帝,司马昭为文帝。望出琅琊,平原,太原。春秋时晋有师旷;鲁有师乙;郑有师悝、师触、师蠲、师茷、师慧;汉代有师丹,东武人,哀帝时为大司空;宋代有师范、师维藩,又有师颃,翰林学士;明代有师宾;清代有师帝宾。

二、(師)

师姓分布:分布很广,但人数不多。

师姓起源:

1、古者掌乐之官曰师,因以为氏,见《姓谱》。

2、周时师尹(太子之相称师尹)之后,以官为氏,见《风俗通》。

3、师,乐人瞽者(瞎子)之称。自春秋时晋师旷之后,始以为氏。

4、金时尚书右丞师安石,原姓尹,为避国讳,改尹姓为师氏。

5、满族姓。

师姓名人:

师涓,商纣王时人,为纣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郡望:太原、琅邪、平原。

堂号

太原郡

战国时秦庄襄王置,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据有关学者研究,华夏师姓太原郡望虽然形成于东汉时期,但其鼻祖却是春秋时期周王朝诸侯国之一晋国的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晋穆侯(前812-前785在位)时不仅精通古乐,而且谙熟礼仪的大夫师服;另一个是起于悼公时代,亡于平公时代,目睹了晋国的风云变幻的杰出音乐家、政治家、思想家师旷。

平原郡

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曾以山东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

琅琊郡

秦始皇时期置,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据有关学者研究,华夏师姓琅琊郡望形成于西汉末年,而著名的大臣、经济家、政治家师丹则是鼻祖。

授琴堂

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后人往往以此作为堂号。师姓的“授琴堂”,就是以春秋时期鲁国乐师师襄教授孔子弹琴的历史典故为堂号。

授琴是指教弹琴。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对弹琴也是十分重视的,听说鲁国著名的音乐家师襄子弹琴的技艺很高,便亲自登门拜访,请师襄子做他的老师,教他弹琴。这个故事在《史记·孔子世家》、《韩诗外传》、《孔子家语》、《列子》上都有记载。

太原堂

以郡号或地名作为堂号。师姓出于山西太原一带,故师姓的堂号为“太原”,有认祖循宗之意。

平原堂

以望立堂,亦称德州堂。

琅琊堂

以望立堂,亦称胶南堂、藏马堂。

明德斋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的师氏堂号为“明德斋”,取圣明善修德意也。

德馨堂

江苏丰县、沛县的师氏堂号为“德馨堂”,愿德厚载物、馨香悟道也。

文苑堂

湖北咸宁县十二都师姓乃师廷公之后,分徙江西修水崇乡陈公坑,九江县马回岭镇富民村,其堂号为“文苑堂”。

一、(師)shī

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北京,内蒙古之乌海,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泾县,广东之新会,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汉、满、蒙古、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引《风俗通》云:“师,乐人瞽者之称……”以官为氏。《姓氏考略》注引《姓谱》亦云:“古者掌乐之官曰师,因以为氏。”

2、《姓氏考略》据《风俗通》又注:“周师尹之后。”师尹,《辞源》注有二义:(一)“众官之长。大夫官。《书·洪范》:‘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国语·鲁下》:‘师尹维旅牧相,宣序民事。’”依此,则当以官为氏,然与乐师之师不同源。(二)“指周太师尹氏。《诗·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传):‘师,太师,周之三公也;尹,尹氏,为太师。’”依此,亦以官为氏,系出尹姓。

3、又,《续通志·氏族略·总论·有故改氏》:“金师安石,本姓尹氏,避国讳改为帅氏。”(按:查金代君主完颜氏未见有名“尹”者,姑录以备考。)(4)郑樵又注:“师氏避晋景帝讳改为师氏。”见《通志·氏族略·总论·避讳》,司马师为司马懿长子,武帝司马炎代魏,追尊司马师为景帝,司马昭为文帝。望出琅琊,平原,太原。春秋时晋有师旷;鲁有师乙;郑有师悝、师触、师蠲、师茷、师慧;汉代有师丹,东武人,哀帝时为大司空;宋代有师范、师维藩,又有师颃,翰林学士;明代有师宾;清代有师帝宾。

二、(師)

师姓分布:分布很广,但人数不多。

师姓起源:

1、古者掌乐之官曰师,因以为氏,见《姓谱》。

2、周时师尹(太子之相称师尹)之后,以官为氏,见《风俗通》。

3、师,乐人瞽者(瞎子)之称。自春秋时晋师旷之后,始以为氏。

4、金时尚书右丞师安石,原姓尹,为避国讳,改尹姓为师氏。

5、满族姓。

师姓名人:

师涓,商纣王时人,为纣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郡望:太原、琅邪、平原。

[ 师 ]的同部首字 - [ 丨,巾 ]

栏目导航

热门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