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ī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878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www.522266.xyz
七姓主要源自:姬姓、嬴姓、子姓、厘姓。
七姓七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吴国君主后裔,属于以部落名称字讹为氏。漆雕复姓是西周朝吴国的开国国君太伯的后代,有的以漆雕为姓氏,称漆雕氏。春秋时期的鲁国也出过漆雕氏,其中不少还是孔子的弟子,这些人的后人中就以漆雕作为姓氏。后来,漆雕复姓逐渐演变成了单字姓“漆”氏,也有字讹为“柒”氏者。
按典籍《广韵·五质》中记载:“漆,俗作‘柒’。柒、梁形近之误。”因此,漆氏中有字讹为柒氏者。再后有简文为七氏者。
七姓七姓起源二
源于嬴姓,出自帝颛顼裔孙伯益之后裔的封地夏阳梁山,属于以国名字讹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所载,嬴姓伯益传至第十六世孙非子,因善于畜牧而出名,周孝王很高兴,就封他在秦谷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其曾孙秦仲为周宣王大夫,征讨西戎时不幸被杀。秦仲的五个儿子征得周宣王的同意,率兵七千,再战西戎。终于获胜,恢复了被侵占的疆土。周宣王大喜,便给秦仲的五个儿子一一加官封地,封二儿子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市南部),立国为梁,称梁康伯。
春秋时期,梁康伯的后人梁伯喜欢大兴土木,老百姓承受不了繁重的劳役和赋税,纷纷逃亡国外,秦穆公便以拯救梁国人民的名义,于公元前641年攻灭了梁国。后来其梁国子民便以国为氏,称梁氏,史称梁氏正宗,是为陕西梁氏。史学家王符在《潜夫论·志氏姓》中记述:“‘漆’旧作‘梁’。”因此,梁氏中有字讹为柒氏者。再后有简文为七氏者。今少数民族傈僳族中亦有此姓氏。
七姓七姓起源三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桓公子御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宋国有个国君叫子卿,原名叫子御说,是宋湣公(宋闵公)子捷之弟。周庄王姬佗十五年(宋湣公十年,公元前682年),大夫南宫长万因受到君主戏弄和侮辱,忿杀宋湣公,立公子子游为君。其他诸公子借曹国军队反击,杀公子子游,立公子子御说为君,是为宋桓公。子御说宠妃甚多,生有七子:子兹甫、子目夷、子三种、子四鱼、子五荡、子六鳞、子七肸。一直到周襄王姬郑元年(宋桓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51年)春天病逝,由长子兹甫继位,也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二、愚仁君主宋襄公。
在宋桓公第七子子七肸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七氏、肸氏,后来肸氏族人有改为奚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七姓七姓起源四
源于厘姓,出自春秋时期古汪罔鄋瞒族长狄氏,属于以职业称谓字阿为氏。据史学家王符在《潜夫论·志氏姓》中记述:“‘漆’旧作‘梁’。按典籍《广韵·五质》中的记载:‘漆,俗作柒。’柒、梁形近之误。”该支漆氏、柒氏皆出自古汪罔国,为其国大将鄋瞒族长狄氏所改。古代鄋瞒族(春秋时期长狄氏的一支),其中有的改姓为漆氏。汪罔,古国名,后世史书中讹为汪芒国。国君为防风氏。据专家考证,其地在今浙江武康一带,旧属湖州府。
在史籍《世家》中记载:“吴伐越,得骨节专车,使问仲尼,对曰,禹治群氏近会嵇,防风氏至,戮之,其骨节专车。防风,汪芒之君,守封禺之山,为厘姓,在虞、夏、商为汪,于周为长翟,今为大人。”司马迁在《世家》中取材于孔子《家语》,故与孔子《家语》所记基本相同,而说汪罔为汪芒,守封禺为漆姓,于周为长翟氏。在典籍《国语·鲁语》中有这样的记述:“客曰:‘防风氏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禺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今为大人。’”此外,该书的注解上也指出:“汪芒,长狄之国名也。”在史籍《左氏传》中记载:“宋武公之世,长狄伐宋,班在宋地长邱打败长狄,俘获长翟缘斯。鲁桓公十六年长狄伐齐,王子成父俘斩长翟侨如和其弟荣如,将荣如斩首,并将其头埋在周之北门——济北谷城。卫国人又捕获其季弟简如。文公十一年长狄侵齐伐鲁,鲁在东郡濮阳的成地战败长狄,富父终甥杀长翟侨如,埋其首于鲁子驹之门,至宣公十五年荣如死时已一百零三年,而其兄焚如尚存,至焚如长翟氏为长狄氏,此后长狄败亡,并无子孙存活于鲁。”
孔子对此特别解释说:“在周为长翟,今为大人。”即指该支漆氏,后来以“柒、梁形近之误”讹为柒氏,世代相传至今。
七姓七姓起源五
源于藏族。明时云南中甸厅(今中甸县)之土千总中及丽江县西北石鼓、中江等地之土把总中均为此姓。
柒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千六百三十位。
今山西省的晋城市、运城市、太原市、忻州市,浙江省的义乌市,湖北省的武昌市、十堰市,云南省的河口市、邱北县,四川省的合江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平市,广东省潮汕市的揭西地区,湖南省等地,均有柒氏族人分布。
蔡州:亦称蔡郡。秦朝时期把原来的蔡、沈二国之地改置为三川郡。汉朝时期又改为汝南郡(今河南上蔡)。东晋朝时期将治所移至悬瓠城(今河南汝南)。隋、唐两朝改为蔡州,一度曾名为豫州;隋朝时期改汉朝的溱州置蔡州,其治所在隋朝时期名为上蔡县,唐朝时期名为汝阴县,均在今河南省汝南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汝南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也曾置蔡州,治所在蔡阳,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枣阳市西南部一带地区。
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有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
安定郡:汉武帝西汉元鼎三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地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废安定县。十六国时期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东晋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隋、唐两朝安定郡即泾州。唐朝后期曾改保定郡,县亦名保定。金朝时期为甘肃省泾川县,为泾州治所。这支梁氏,其开基始祖是春秋时晋国大夫梁益耳。
扶风郡:汉武帝时的太初元年,设置右扶风,是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名置郡,相当于今天的陕西省麟游、乾县以西,秦岭以北一带地区。这支梁氏,出自汉时安定梁氏的分支。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其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地。这支梁氏,出自氏族梁氏。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这支梁氏,多出自于匈奴族梁氏。
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其时辖地在今北至江苏省新沂市、邳州市,南至安徽省嘉山县,东至江苏省涟水县、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带。东晋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睢宁市、邳州市一带地区。大金国移睢宁到西北古邳镇。明朝时期废黜。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三贤堂:春秋时期的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其中有漆氏之漆雕开,漆雕哆,漆雕徒父。唐、宋、明等诸朝对他们均有封赐。为纪念漆雕氏三贤人,漆雕氏故以“三贤”作为堂号。
一、七qī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云南之泸水、新疆之塔城、山西之阳泉及吕梁地区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归“入声”部。北魏有七那楼;明代有七希贤,正德中永春县训导。
二、七
七姓分布:浙江上虞、江苏武进等地均有此姓。
七姓起源:见《万姓统谱》。明时云南中甸厅(今中甸县)之土千总中,及丽江县西北石鼓、中江等地之土把总中均有姓七者,均系藏族。
七姓名人:
七希贤,明时施州卫(今湖北恩施)人,正德中任福建永春县训导。七玉麟,明时云南中甸厅土千总,藏族。
蔡州:亦称蔡郡。秦朝时期把原来的蔡、沈二国之地改置为三川郡。汉朝时期又改为汝南郡(今河南上蔡)。东晋朝时期将治所移至悬瓠城(今河南汝南)。隋、唐两朝改为蔡州,一度曾名为豫州;隋朝时期改汉朝的溱州置蔡州,其治所在隋朝时期名为上蔡县,唐朝时期名为汝阴县,均在今河南省汝南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汝南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也曾置蔡州,治所在蔡阳,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枣阳市西南部一带地区。
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有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
安定郡:汉武帝西汉元鼎三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地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废安定县。十六国时期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东晋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隋、唐两朝安定郡即泾州。唐朝后期曾改保定郡,县亦名保定。金朝时期为甘肃省泾川县,为泾州治所。这支梁氏,其开基始祖是春秋时晋国大夫梁益耳。
扶风郡:汉武帝时的太初元年,设置右扶风,是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名置郡,相当于今天的陕西省麟游、乾县以西,秦岭以北一带地区。这支梁氏,出自汉时安定梁氏的分支。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其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地。这支梁氏,出自氏族梁氏。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这支梁氏,多出自于匈奴族梁氏。
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其时辖地在今北至江苏省新沂市、邳州市,南至安徽省嘉山县,东至江苏省涟水县、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带。东晋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睢宁市、邳州市一带地区。大金国移睢宁到西北古邳镇。明朝时期废黜。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三贤堂:春秋时期的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其中有漆氏之漆雕开,漆雕哆,漆雕徒父。唐、宋、明等诸朝对他们均有封赐。为纪念漆雕氏三贤人,漆雕氏故以“三贤”作为堂号。
一、七qī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云南之泸水、新疆之塔城、山西之阳泉及吕梁地区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归“入声”部。北魏有七那楼;明代有七希贤,正德中永春县训导。
二、七
七姓分布:浙江上虞、江苏武进等地均有此姓。
七姓起源:见《万姓统谱》。明时云南中甸厅(今中甸县)之土千总中,及丽江县西北石鼓、中江等地之土把总中均有姓七者,均系藏族。
七姓名人:
七希贤,明时施州卫(今湖北恩施)人,正德中任福建永春县训导。七玉麟,明时云南中甸厅土千总,藏族。
一、七qī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云南之泸水、新疆之塔城、山西之阳泉及吕梁地区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归“入声”部。北魏有七那楼;明代有七希贤,正德中永春县训导。
二、七
七姓分布:浙江上虞、江苏武进等地均有此姓。
七姓起源:见《万姓统谱》。明时云南中甸厅(今中甸县)之土千总中,及丽江县西北石鼓、中江等地之土把总中均有姓七者,均系藏族。
七姓名人:
七希贤,明时施州卫(今湖北恩施)人,正德中任福建永春县训导。七玉麟,明时云南中甸厅土千总,藏族。
蔡州:亦称蔡郡。秦朝时期把原来的蔡、沈二国之地改置为三川郡。汉朝时期又改为汝南郡(今河南上蔡)。东晋朝时期将治所移至悬瓠城(今河南汝南)。隋、唐两朝改为蔡州,一度曾名为豫州;隋朝时期改汉朝的溱州置蔡州,其治所在隋朝时期名为上蔡县,唐朝时期名为汝阴县,均在今河南省汝南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汝南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也曾置蔡州,治所在蔡阳,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枣阳市西南部一带地区。
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有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
安定郡:汉武帝西汉元鼎三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地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废安定县。十六国时期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东晋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隋、唐两朝安定郡即泾州。唐朝后期曾改保定郡,县亦名保定。金朝时期为甘肃省泾川县,为泾州治所。这支梁氏,其开基始祖是春秋时晋国大夫梁益耳。
扶风郡:汉武帝时的太初元年,设置右扶风,是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名置郡,相当于今天的陕西省麟游、乾县以西,秦岭以北一带地区。这支梁氏,出自汉时安定梁氏的分支。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其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地。这支梁氏,出自氏族梁氏。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这支梁氏,多出自于匈奴族梁氏。
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其时辖地在今北至江苏省新沂市、邳州市,南至安徽省嘉山县,东至江苏省涟水县、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带。东晋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睢宁市、邳州市一带地区。大金国移睢宁到西北古邳镇。明朝时期废黜。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三贤堂:春秋时期的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其中有漆氏之漆雕开,漆雕哆,漆雕徒父。唐、宋、明等诸朝对他们均有封赐。为纪念漆雕氏三贤人,漆雕氏故以“三贤”作为堂号。
一、七qī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云南之泸水、新疆之塔城、山西之阳泉及吕梁地区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归“入声”部。北魏有七那楼;明代有七希贤,正德中永春县训导。
二、七
七姓分布:浙江上虞、江苏武进等地均有此姓。
七姓起源:见《万姓统谱》。明时云南中甸厅(今中甸县)之土千总中,及丽江县西北石鼓、中江等地之土把总中均有姓七者,均系藏族。
七姓名人:
七希贤,明时施州卫(今湖北恩施)人,正德中任福建永春县训导。七玉麟,明时云南中甸厅土千总,藏族。
其他姓氏
[ 七 ]字的同音字 - [ qi ]
[ 七 ]的同部首字 - [ 一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