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á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297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253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283 |
1995年 | 271 | 1987年 | 328 | 1982年 | 303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135 |
内容来源于:www.522266.xyz
麻姓主要源自:芈姓。
麻姓在现在的北京,张家口、河南项城、濮阳,河北尚义,正定,临城,山东临沂、鱼台、昌乐、平邑、蒙阴、平度、龙口,聊城,内蒙古乌海,山西太原,湖南衡阳,湘西,怀化,广东高要,广西田林,云南陇川、泸水、河口、浙江缙云、永嘉、青田,陕西,台湾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蒙古族、苗族、回族、壮族、土族、土家族、僳僳族、锡伯族有此姓。
麻[麻、枲,读音作má(ㄇㄚˊ)]
麻姓源论
麻姓来自封地,以邑为姓氏。得姓史祖:楚熊-麻婴。古《春秋左传》记载林不少麻家将故事,现无从考证时间。
麻(Má)姓源出有:
麻姓起源一
源于芈姓,出自周朝时期,楚国君主封给楚国大夫的封地麻邑,属以封邑地名为氏。著名的汉朝姓氏学家应劭在《氏姓》中记载:“麻氏,齐大夫麻婴之后,汉麻光为御史大夫,又麻达注《论语》。”实际上,春秋时期的楚国,有公族大夫食采于麻邑(今安徽砀山),其后代子孙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麻氏。在春秋中期的周简王姬夷二十四年(齐庄公姜购六年,公元前548年),齐国内乱,大夫崔抒弑杀齐庄公,自为右相,以姜庆封为左相。到了周简王二十七年(公元前545年),姜庆封在争夺权势中落败被逐,逃奔吴国,吴王余祭封其居于朱方(今江苏镇江)。农历7月,楚灵王芈围(熊虔)为了恢复楚国的霸主地位,统领诸国联军伐吴国,先攻克朱方,执杀庆封并灭其族。楚灵王在还军时,又顺手灭了赖国(今湖北省宜城市),之后命人在赖国筑城,打算迁许国于该地。楚灵王复霸心愿初步实现,所谓“召诸侯而来,战国而克,城竟莫校,王心不违”。
楚子熊郏敖在惨败后迁怒于麻邑之尹婴,欲斩之,麻婴遂领部分族人逃赴齐国,后在齐国出任大夫。将麻氏族人分播至山东地区,世代相传至今。
麻姓起源二
源于地名,出自战国时期秦国麻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麻邑,就是古麻隧,位置在春秋时期秦国的都城咸阳附近,就是今陕西省咸阳市的泾阳县。春秋时期,晋、秦两国在麻邑爆发了著名的“麻隧之战”。麻隧之战发生在周简王八年(公元前578 年),是晋景公姬孺霸业的持续。晋国自“崤山战役”以后,霸业受到秦、楚联盟的困扰,一直陷于对秦、楚两面作战的被动地位。所以,在晋灵公、晋成公执政时期,霸业中衰,楚国在中原占据了支配地位。到了晋景公执政时期,采取了几项新的措施:其一,消灭赤狄,改善晋国的战略地位;其二,在鞍之战(公元前589 年)中战胜齐国,打破了齐、楚联盟,逼迫齐国向晋国靠拢;其三,派巫臣通吴国,联吴制楚,在楚国侧翼扶植其心腹大患;其四,拆散秦、楚联盟,以便各个击破。其中的前三项措施,晋景公已经完成,中原战略形势已向有利于晋国方向发展。秦国经此麻隧之败,数世不振,已不能再构成晋国西部的大患。晋国在麻隧战胜秦国之后,完成了“秦、狄、齐”三强服晋的局面,又转而全力制楚。晋厉公终于在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 年)著名的”鄢陵之战”中战胜了楚国,实现了晋景公重建霸业的愿望。
麻隧,在此战之后大大出名,有居于该地之民遂以地名为姓氏,称麻隧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麻氏,历史悠久之极也。
麻姓起源三
源于地名,出自汉、唐时期朝鲜半岛百济国都城固麻,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为氏。固麻,是汉、唐时期朝鲜半岛上百济国的都城称谓,不是具体地名。百济国不论哪一朝代将都城建在哪里,皆称都城为“固麻”。在史籍《南史·百济传》中记载:“百济国,号王所都城曰固麻,邑曰檐鲁,如中国言郡县也。”百济国,公元350~660年,为朝鲜半岛古代三国之一。据韩国所编《百济本国传说》的记载,其开国是在西汉成帝刘骜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但实际上,其国成立在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六年(公元350年), 公元前18年,所谓的百济还是马韩民族的五十四个小部落国中之一,根本不能称作“国”。西晋怀帝司马炽永嘉七年(公元313年),高句丽国灭乐浪郡、马韩灭带方郡之后,马韩五十四国中之一的伯济国起而统一邻近诸国,并取得带方郡之一部,而成立了百济国。百济在建国时,所在地以今韩国京畿道为中心,北至黄海道南部,南跨忠清南、北道北都。
在百济灭亡之际,百济国著名的大将军黑齿常之非常景仰唐军大将苏定方,因此投降唐王朝,后成为大唐王朝的著名将领,忠心耿耿,功勋卓著,后被奸臣周兴诬陷,死于武则天的狱中。随黑齿常之投降唐军大将苏定方的百济兵将中,有以故国都城称谓为姓氏者,称固麻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麻氏、固氏,世代相传至今。
麻姓起源四
源于官位,出自唐朝时期降麻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史籍《翰林志》中记载:“唐中书,用黄、白二麻为纶命,其后翰林专掌白麻,中书独用黄麻。” 纶命,就是天子的诏命,分别书写在黄、白两种麻纸之上。降麻官,是历史上一种官制的俗称,出自唐朝时期的“白麻制令”,即白麻书仪制度,一直沿用至明朝初期。白麻,是唐、宋时期流行于官场的制书名称,围绕它还产生了一批与白麻书仪制度相关的术语,如麻案、把麻、宣麻、剥麻、贴麻、押麻、麻三剥四、降麻官等等,在唐朝后期乃至明朝的史书、笔记、文集、诗词、碑铭等中使用甚广。白麻不仅是一种书仪形式,还是一种特权制度,是皇权与相权斗争由隐而显的政治产物。随着皇权的日益强化,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罢中书省,废除宰相等官,皇帝乾纲独揽,白麻制度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一特殊的术语亦随之迅速消失。
在诸多的麻案、把麻、宣麻、剥麻、贴麻、押麻、麻三剥四、降麻官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别称为姓氏者,皆称麻氏,因降麻官多为大吏重臣,称麻氏实为非常荣耀之事,该支麻氏姓源繁复,多不可书,不可一论。
麻姓起源五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中的麻氏,多取自经名首音。如麻速忽、麻合马之后裔姓麻。远在金国时期,就大同人麻秉彝为兵部尚书。到了明朝时期,回回“麻氏多将才”,故有“东李(铁岭朝鲜族)西麻”之誉。在山西大同任参将的麻禄家族中就有麻锦(宣府总兵官)、麻贵(宁夏总兵)、麻承恩(大同总兵)、麻承诏(宁夏参将)及“第承训、承宣、承宗皆官总兵。”
这些回族将领的后裔子孙皆为回族麻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
麻姓起源六
源于壮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壮族方音mà,壮语本意为“犬”,是一支以犬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标志,源出古老的“犬戎族”,是上古戎狄民族的一个旁别分支,自称祖先为二白犬,当是以犬为图腾。
该氏族部落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以谐音汉字为姓氏,汉称就是麻氏。
材料显示,分析总结:犬戎族为犬戎国,以狼为图腾,上古帝君有熊少典曾经攻打狼族,狼族没有了祖先。“犬”字理解为狼,狗等犬类。
麻姓起源七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朝时期,北元残余被明军大将蓝玉所溃后,蒙古瓦剌部太师也先统一了东西蒙古各部以及兀良哈三卫后,于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农历7月开始大举侵犯明朝边界,脱脱不花带兀良哈人侵辽东,海西等部头人“卒死于也先之乱”(抚安东夷记)。也先从大同进攻北京,八月在北京西部的土木堡生擒明英宗。明代宗朱祁钰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农历12月,也先杀了脱脱不花,自立为“大元天盛皇帝”,之后率部征服建州,这时建州由猛哥铁木尔的异母弟凡察带领三百多户迁浑河(今辽宁辽河)上游的苏子河,与先期迁到的李满住部重新会聚在一起,力量得到加强,在一次征服了兀良哈三卫,过了不久也先又把朵颜部迁到黄河母纳地。达延汗麻儿可儿,蒙古族全名为孛尔只斤·巴图蒙克(把秃猛可),是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孙。他即汗位后,明朝人因其年幼而称为“小王子”。在其妻满都海哈屯的辅佐下,数与瓦剌争战,最后击败瓦剌。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东西两部蒙古终于媾和,出现了暂时的和平时期。至明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达延汗又先后翦除了以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等为首的割据势力,统一了漠南蒙古各部,达延汗最终确立了对东蒙古的统治地位。
在达延汗麻儿可儿的后裔子孙中,有在明末清初即有以先祖名字的谐音汉字冠汉姓者,称麻氏,世代相传至今。
麻姓起源八
源于僳僳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僳僳族麻氏,与梓氏同族,出自一个麻氏族,麻僳语为“梓扒”。
僳僳语“梓扒”,即“麻氏族”之意。据传麻氏族以善于种织麻而得名,后取其汉意“麻氏族”而以“麻”为姓氏,称麻氏。
麻姓起源九
源于土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土族语称拥有一百匹马的人为“麻锡江孔”。
传说,麻锡江人(其地待考)擅长养马,后取“麻锡江”之首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麻氏、马氏。
麻姓起源十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萨克达氏,亦称巴雅拉氏,满语为Sakda Hala,汉义“苍老”,以地为氏,世居宁古塔、阿扈河、叶赫、萨克达、赫图阿拉、那木都鲁、德里倭赫、黑龙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麻氏、苍氏、仓氏、骆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罗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⑵.满族寇达吉氏,满语为Kodaj Hala,汉义“麻袋”,是非常古老的老满洲部族,人数不多,有四个小分支,世居海参威(今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后多冠汉姓为麻氏。
⑶.满族鄂啰氏,满语为Elo Hala,汉义“麻线”,世居长白山区,后多冠汉姓为麻氏、线氏。
麻姓起源十一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苗族、彝族、僳僳族、黎族、土家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麻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麻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分布
麻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八十三位,人口约二十三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4%左右。
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巴彦淖尔市,四川省的凉山州西昌市、成都市,宜宾市,陕西省的陕北、关中、蒲城县、商洛市、宝鸡市、眉县、洋县,甘肃省的漳县、崇信县,河南省的新乡市、濮阳市、洛阳市、偃师县、项城县,山东省的兖州市、昌邑市、东阿县、临沂市、蒙阴县、沂南县、诸城市、胶南市、潍坊市安丘县、莱西市、邹平县,江苏省的淮安市盱眙县,山西省的大同市,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辽宁省的朝阳市,浙江省的杭州市、嘉兴市、滨州市、绍兴市嵊州市、缙云县、台州市、丽水市、玉环县、宁波市北仑区、宁海县、上虞县、兰溪市、义乌市、乐清县、温州市,重庆市的江津区、万盛区,云南省的昆明市,福建省的厦门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市江南区、宁明县,吉林省的大安县、永吉县,河北省的遵化县、定州市、正定县、吴桥县,贵州省的松桃县,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湖南省的怀化县、桃江县,衡阳,安徽省的阜阳市、宿州市萧县,海南省,北京市,上海市,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麻氏族人分布。
上谷郡:战国时期,赵国公子嘉自立为代王,驻军上谷。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秦国灭赵国后置上谷郡,治所沮阳(今河北怀来),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带地区。
金紫堂:宋朝时有麻希孟,年90岁。当时太宗召见天下年老的人,所以麻希孟就到了金殿之上。他向皇帝提出了许多建议,多被采纳。后来太宗赐给他金(当官的印)紫(印上的带子),任他作工部侍郎,他辞退不作。
此外,麻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榆荫堂”等。
一、麻má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鱼台、平度、平邑、昌乐、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广东之高要,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蒙、苗、回、壮、土、傈僳、土家、锡伯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风俗通》云:“齐大夫麻婴之后。”以名为氏。
2、《姓氏考略》注引《姓考》云:“楚大夫食采於麻,即今麻城,因氏。”此则以邑为氏。
3、壮族之麻姓,方音为mà,壮语意为“狗”,可能以狗为图腾的氏族标志,遂以为姓。
4、傈僳族之麻姓与梓姓同族,出自“梓扒”。傈僳语“梓扒”,即“麻氏族”之意,因其善种麻而得名,后或取其汉意“麻氏族”而以“麻”为姓;或取傈语“梓扒”之首音谐以梓字而为姓。
5、回族之麻姓则与伊斯兰教有关,真主默罕莫德,或译为“马哈麻”者,信徒亦以马哈麻为名者,入中国者或取“马哈麻”之末音谐以汉字“麻”而为姓。
6、土族语称麻姓为“麻锡江-孔”,意为拥有一百匹马的人。传说麻锡江人擅长养马。后或取“麻锡江”之首音谐汉字“麻”、“马”而为单姓。注(3)——(6)参见《中国人的姓名》。唐代有麻嗣宗,后赐姓李;后赵有麻秋,太原人,仕石虎,为将军;金代有麻九畴,易州人;宋代祥符登科有麻温舒;又,元丰中有麻中孚,怀州人;明代麻永吉,庆阳人,湖广按察使。
二、麻
麻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浙江、吉林、江苏等地多此姓。三省麻姓约占全国汉族麻姓人口76%。
麻姓起源:
1、春秋时齐大夫麻婴之后,见《风俗通》。
2、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麻(故城在今湖北麻城),其后以地为氏,见《姓考》。
3、匈奴人姓。东晋末后赵石季龙之将麻秋,系匈奴人。
4、金时女真人裴满氏,汉姓为麻。清满州八旗姓萨克达氏,费莫氏等后均有改姓麻者。今满族姓。
5、贵州苗族代卡氏,汉姓为麻。
6、土族麻希江氏,汉姓为麻。
7、苗、回、蒙古、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麻姓名人:
麻光,汉时御史大夫。
郡望:上谷。
麻姓古代名人
麻秋十六国,后赵太原胡人,仕石虎,官征东将军,在今湖北省麻城筑城驻军,该城被称作麻城。性暴戾残忍,百姓如有孩子啼哭,母恐吓日:“麻胡来了。”啼声立止。
麻贵明朝,将领,回族。大同右卫人,宣府副总兵麻禄子。嘉靖中,随父征瓦剌,累立战功。以都指挥佥事,充宣府游击将军。隆庆中,迁大同新平堡参将。万历初,迁大同总兵官。十年(1582年),充宁夏总兵官。十九年(1591年),被弹劾,谪戍边。次年复起用,为副将,因累御蒙古贵族侵扰有功,升至宁夏总兵官。二十五年(1597年),任备倭总兵官,赴朝鲜击倭寇,数战有功,升右都督。三十八年(1610年),奉命镇辽东,败蒙古泰宁等三卫的侵袭,后因病退职。麻氏家族多将才,与铁岭李氏被誉为“东李西麻”。
麻九筹宋朝,有神童之称,通晓经典,为文精密奇健。他勤奋好学,博通五经,尤精于春秋,正大初年,特赐进士,官至应奉翰林文字。为了研究易经,他熟读邵尧夫的《皇极书》。后来研究医学时,他又习读张子和的著作。他所作之文章精密奇健,诗词工致豪壮。著有《知几文集》。
麻居礼唐朝,画家。善画佛像,声迹甚高。蜀州圣寿寺八难观音画壁一堵,即其手笔。,后赵有勇士麻胡秋,唐代有诗人麻温其,宋代有学者麻仲英,金代有兵部主事麻秉彝,元代有诗人麻革,明代有御史麻永吉、大同参将麻禄。
麻云汉明朝,号若仙,明福建邵武人,画有萧疏之致,一时称名笔。
麻俞宝清朝,字作盈,为人正直,素无偏斜,犁云锄雨,创业成家,约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从缙云沐白村迁居于永邑白岩山洋溪口(杨溪口)居住。
上谷郡:战国时期,赵国公子嘉自立为代王,驻军上谷。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秦国灭赵国后置上谷郡,治所沮阳(今河北怀来),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带地区。
金紫堂:宋朝时有麻希孟,年90岁。当时太宗召见天下年老的人,所以麻希孟就到了金殿之上。他向皇帝提出了许多建议,多被采纳。后来太宗赐给他金(当官的印)紫(印上的带子),任他作工部侍郎,他辞退不作。
此外,麻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榆荫堂”等。
一、麻má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鱼台、平度、平邑、昌乐、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广东之高要,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蒙、苗、回、壮、土、傈僳、土家、锡伯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风俗通》云:“齐大夫麻婴之后。”以名为氏。
2、《姓氏考略》注引《姓考》云:“楚大夫食采於麻,即今麻城,因氏。”此则以邑为氏。
3、壮族之麻姓,方音为mà,壮语意为“狗”,可能以狗为图腾的氏族标志,遂以为姓。
4、傈僳族之麻姓与梓姓同族,出自“梓扒”。傈僳语“梓扒”,即“麻氏族”之意,因其善种麻而得名,后或取其汉意“麻氏族”而以“麻”为姓;或取傈语“梓扒”之首音谐以梓字而为姓。
5、回族之麻姓则与伊斯兰教有关,真主默罕莫德,或译为“马哈麻”者,信徒亦以马哈麻为名者,入中国者或取“马哈麻”之末音谐以汉字“麻”而为姓。
6、土族语称麻姓为“麻锡江-孔”,意为拥有一百匹马的人。传说麻锡江人擅长养马。后或取“麻锡江”之首音谐汉字“麻”、“马”而为单姓。注(3)——(6)参见《中国人的姓名》。唐代有麻嗣宗,后赐姓李;后赵有麻秋,太原人,仕石虎,为将军;金代有麻九畴,易州人;宋代祥符登科有麻温舒;又,元丰中有麻中孚,怀州人;明代麻永吉,庆阳人,湖广按察使。
二、麻
麻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浙江、吉林、江苏等地多此姓。三省麻姓约占全国汉族麻姓人口76%。
麻姓起源:
1、春秋时齐大夫麻婴之后,见《风俗通》。
2、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麻(故城在今湖北麻城),其后以地为氏,见《姓考》。
3、匈奴人姓。东晋末后赵石季龙之将麻秋,系匈奴人。
4、金时女真人裴满氏,汉姓为麻。清满州八旗姓萨克达氏,费莫氏等后均有改姓麻者。今满族姓。
5、贵州苗族代卡氏,汉姓为麻。
6、土族麻希江氏,汉姓为麻。
7、苗、回、蒙古、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麻姓名人:
麻光,汉时御史大夫。
郡望:上谷。
一、麻má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鱼台、平度、平邑、昌乐、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广东之高要,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蒙、苗、回、壮、土、傈僳、土家、锡伯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风俗通》云:“齐大夫麻婴之后。”以名为氏。
2、《姓氏考略》注引《姓考》云:“楚大夫食采於麻,即今麻城,因氏。”此则以邑为氏。
3、壮族之麻姓,方音为mà,壮语意为“狗”,可能以狗为图腾的氏族标志,遂以为姓。
4、傈僳族之麻姓与梓姓同族,出自“梓扒”。傈僳语“梓扒”,即“麻氏族”之意,因其善种麻而得名,后或取其汉意“麻氏族”而以“麻”为姓;或取傈语“梓扒”之首音谐以梓字而为姓。
5、回族之麻姓则与伊斯兰教有关,真主默罕莫德,或译为“马哈麻”者,信徒亦以马哈麻为名者,入中国者或取“马哈麻”之末音谐以汉字“麻”而为姓。
6、土族语称麻姓为“麻锡江-孔”,意为拥有一百匹马的人。传说麻锡江人擅长养马。后或取“麻锡江”之首音谐汉字“麻”、“马”而为单姓。注(3)——(6)参见《中国人的姓名》。唐代有麻嗣宗,后赐姓李;后赵有麻秋,太原人,仕石虎,为将军;金代有麻九畴,易州人;宋代祥符登科有麻温舒;又,元丰中有麻中孚,怀州人;明代麻永吉,庆阳人,湖广按察使。
二、麻
麻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浙江、吉林、江苏等地多此姓。三省麻姓约占全国汉族麻姓人口76%。
麻姓起源:
1、春秋时齐大夫麻婴之后,见《风俗通》。
2、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麻(故城在今湖北麻城),其后以地为氏,见《姓考》。
3、匈奴人姓。东晋末后赵石季龙之将麻秋,系匈奴人。
4、金时女真人裴满氏,汉姓为麻。清满州八旗姓萨克达氏,费莫氏等后均有改姓麻者。今满族姓。
5、贵州苗族代卡氏,汉姓为麻。
6、土族麻希江氏,汉姓为麻。
7、苗、回、蒙古、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麻姓名人:
麻光,汉时御史大夫。
郡望:上谷。
上谷郡:战国时期,赵国公子嘉自立为代王,驻军上谷。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秦国灭赵国后置上谷郡,治所沮阳(今河北怀来),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带地区。
金紫堂:宋朝时有麻希孟,年90岁。当时太宗召见天下年老的人,所以麻希孟就到了金殿之上。他向皇帝提出了许多建议,多被采纳。后来太宗赐给他金(当官的印)紫(印上的带子),任他作工部侍郎,他辞退不作。
此外,麻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榆荫堂”等。
一、麻má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鱼台、平度、平邑、昌乐、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广东之高要,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蒙、苗、回、壮、土、傈僳、土家、锡伯等多个民族均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引《风俗通》云:“齐大夫麻婴之后。”以名为氏。
2、《姓氏考略》注引《姓考》云:“楚大夫食采於麻,即今麻城,因氏。”此则以邑为氏。
3、壮族之麻姓,方音为mà,壮语意为“狗”,可能以狗为图腾的氏族标志,遂以为姓。
4、傈僳族之麻姓与梓姓同族,出自“梓扒”。傈僳语“梓扒”,即“麻氏族”之意,因其善种麻而得名,后或取其汉意“麻氏族”而以“麻”为姓;或取傈语“梓扒”之首音谐以梓字而为姓。
5、回族之麻姓则与伊斯兰教有关,真主默罕莫德,或译为“马哈麻”者,信徒亦以马哈麻为名者,入中国者或取“马哈麻”之末音谐以汉字“麻”而为姓。
6、土族语称麻姓为“麻锡江-孔”,意为拥有一百匹马的人。传说麻锡江人擅长养马。后或取“麻锡江”之首音谐汉字“麻”、“马”而为单姓。注(3)——(6)参见《中国人的姓名》。唐代有麻嗣宗,后赐姓李;后赵有麻秋,太原人,仕石虎,为将军;金代有麻九畴,易州人;宋代祥符登科有麻温舒;又,元丰中有麻中孚,怀州人;明代麻永吉,庆阳人,湖广按察使。
二、麻
麻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浙江、吉林、江苏等地多此姓。三省麻姓约占全国汉族麻姓人口76%。
麻姓起源:
1、春秋时齐大夫麻婴之后,见《风俗通》。
2、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麻(故城在今湖北麻城),其后以地为氏,见《姓考》。
3、匈奴人姓。东晋末后赵石季龙之将麻秋,系匈奴人。
4、金时女真人裴满氏,汉姓为麻。清满州八旗姓萨克达氏,费莫氏等后均有改姓麻者。今满族姓。
5、贵州苗族代卡氏,汉姓为麻。
6、土族麻希江氏,汉姓为麻。
7、苗、回、蒙古、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麻姓名人:
麻光,汉时御史大夫。
郡望:上谷。
其他姓氏
[ 麻 ]字的同音字 - [ 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