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íng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1851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www.522266.xyz
伶姓主要源自:姬姓。
伶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下乐官伶伦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相传,黄帝时期属下有个乐官,名叫伶伦,他制定了古代的乐律,并与另一名叫荣将的人一起铸造了十二口编钟,演奏出黄帝亲自创作的《咸池》之曲。黄帝听了以后十分高兴,为表彰伶伦的功劳,便赐他名为“伶”。“伶”,在古代与“泠”、“彾”通假,后来成为帝王宫廷乐官(乐正、乐师)及演员(伶人)的代称。
在伶伦其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受赐之名沿传,称伶氏、泠氏、彾氏、伦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在伶氏、泠氏、彾氏族人中,后来皆有去偏旁部首简笔为令氏者,亦世代相传至今。
本书按:
在许多文献中皆称,“‘伶’在古代与‘冷’同音。所以伶氏又称为冷氏”,这是错误的!自古以来,“伶”、“泠”、“彾”与“冷”从来就未同音过,字近音讹,不能称作“同音”。伶(泠、彾)伦的后代子孙世称为伶(泠、彾)氏,后来有笔误写错,误为“冷”,因此也有成为冷氏者,但绝不能就此称为“‘伶’在古代与‘冷’同音”。
伶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伶官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典籍《诗·邶风·简兮序》中记载:“伶官,亦泠官,乐官也。伶氏世掌乐官而善焉,故后世多号乐官为伶官。”要注意的是,伶官与伶人、泠人不同,伶官掌管伶人,并负责培养伶人。在西周时期乃至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与诸侯国中,伶官皆是内大夫,属天官府司所辖,即由王政直接管理,在国典、祭祀、迎宾、国丧等诸多重大活动中,伶官具有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
在伶官、伶人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伶氏,世代相传至今,是十分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去偏旁改姓氏字者,称令氏,亦世代相传至今,但姓氏读音仍作líng(ㄌㄧㄥˊ)。
伶姓起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东周时期伶州舟鸠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伶舟,或称伶州,在史籍《万姓统谱》中记载:“周伶州舟鸠之后”。伶州舟鸠,就是伶州鸠、或称伶舟鸠,只是一个人,并非两个人。伶州鸠是周景王姬贵执政时期(公元前544~前520在位)的周王室宫廷乐官司,据说他是一个盲人,这在典籍《国语·周语》中有记载。乐官,在周王朝乃至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周王和诸侯国宫廷中掌管音乐演奏的官员,亦称伶官。据典籍《国语·周语》中的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周景王曾问乐律于伶州鸠。伶州鸠的回答成了中国乐律学史上最早的名篇,解说并列举了十二律和七音,并且说明了宫、商、角、徵、羽各阶与律的音高之间的关系。伶州鸠除了借论乐来讽谏周景王“匮财用,罢民力,以逞淫心”外,还讲了许多乐律学知识。伶州鸠按六阳六阴的顺序列举了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等十二个律名,这是十二律名见于典籍的最早的完备记载。伶州鸠在答周景王所问的“何谓七律”时,将七律的出现和周武王姬发伐纣的时期紧密联系起来,他从非常专业的角度,结合周武王伐纣时的实际天文现象,向周景王讲述、阐释了深奥的乐律理论,其谈话记录为后人确定周武王伐纣的具体年代,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历月和历日、一个能够计算的历点,为研究周武王伐纣之年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天象资料,其在如今的《夏、商、周断代历史研究工程》中的结论是:商帝辛五十三年(公元前1057年),周武王姬发举兵伐纣。
在伶州鸠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伶州氏、伶舟氏,后又有省文简改为伶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伶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以太原为郡望。
今山西省的太原市、潞城县,黑龙江省的呼兰市,天津市,河北省的唐山市等地,均有零星伶氏族人分布。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太原堂:以望立堂。
一、伶líng
现行罕见姓氏。今北京、四川之成都等地有分布。《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中文大字典》注引《姓氏急就篇·上》云:“泠,亦作伶。伶人,掌乐之官,因为氏。”汉代有伶徵,护羌校尉。
二、伶
伶姓分布:北京、四川成都等地均有此姓。
伶姓起源:古有伶人(官名),掌乐之官,以官为氏。
伶姓名人:
伶伦,一作泠伦,相传为黄帝时乐官。伶征,汉时护羌校尉。
郡望:涿鹿。
变化:一作泠。
伶姓古代名人
伶元汉朝(生卒年待考),一称伶玄,字子予;潞水人(今山西潞城)。著名汉朝大臣。伶玄即伶元,曾任淮南丞相、江东都尉,是著名的《赵飞燕外传》一书的作者。伶元之妾名叫樊通德,“能言飞燕子弟故事”,伶元所著的《赵飞燕外传》,即是根据她所讲的故事写成的。《赵飞燕外传》为古代历朝所禁艳情书籍之一。历代学者对伶玄作《赵飞燕外传》颇多异议,多以为《赵飞燕外传》系唐、宋人冒名伪制。如今,《赵飞燕外传》被入选《中国文言小说百部经典》。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太原堂:以望立堂。
一、伶líng
现行罕见姓氏。今北京、四川之成都等地有分布。《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中文大字典》注引《姓氏急就篇·上》云:“泠,亦作伶。伶人,掌乐之官,因为氏。”汉代有伶徵,护羌校尉。
二、伶
伶姓分布:北京、四川成都等地均有此姓。
伶姓起源:古有伶人(官名),掌乐之官,以官为氏。
伶姓名人:
伶伦,一作泠伦,相传为黄帝时乐官。伶征,汉时护羌校尉。
郡望:涿鹿。
变化:一作泠。
一、伶líng
现行罕见姓氏。今北京、四川之成都等地有分布。《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中文大字典》注引《姓氏急就篇·上》云:“泠,亦作伶。伶人,掌乐之官,因为氏。”汉代有伶徵,护羌校尉。
二、伶
伶姓分布:北京、四川成都等地均有此姓。
伶姓起源:古有伶人(官名),掌乐之官,以官为氏。
伶姓名人:
伶伦,一作泠伦,相传为黄帝时乐官。伶征,汉时护羌校尉。
郡望:涿鹿。
变化:一作泠。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太原堂:以望立堂。
一、伶líng
现行罕见姓氏。今北京、四川之成都等地有分布。《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中文大字典》注引《姓氏急就篇·上》云:“泠,亦作伶。伶人,掌乐之官,因为氏。”汉代有伶徵,护羌校尉。
二、伶
伶姓分布:北京、四川成都等地均有此姓。
伶姓起源:古有伶人(官名),掌乐之官,以官为氏。
伶姓名人:
伶伦,一作泠伦,相传为黄帝时乐官。伶征,汉时护羌校尉。
郡望:涿鹿。
变化:一作泠。
其他姓氏
[ 伶 ]字的同音字 - [ ling ]
[ 伶 ]的同部首字 - [ 亻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