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án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159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132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154 |
1995年 | 116 | 1987年 | 103 | 1982年 | 119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www.522266.xyz
兰姓主要源自:姬姓、芈姓。
兰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穆公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为郑穆公姬兰。在周宣王执政时期,把同父异母少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称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郑国传至周襄王姬郑二十五年(郑穆公姬子兰元年,公元前627年),郑桓公的孙子姬子兰即位。传说,郑穆公之母在生他时,梦见天使手执一株兰草,异常恭敬地赠予她,其时幽香扑鼻,醒来似乎余味无穷,不久即产下一子,遂将其取名为“兰”。姬子兰在位二十二年,逝世后谥号为“穆”,史称郑穆公。其支庶子孙中有的以王父之名为姓氏者,称兰氏,世代相传至今,文字简化改革之后,兰氏简笔为兰氏,史称兰氏(兰氏)正宗。
兰氏族人大多尊奉郑穆公姬子兰为得姓始祖。
兰姓起源二
源于芈姓,出自楚庄王之幼子芈兰(熊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敕封他的小儿子芈兰(熊兰)为上官邑(今河南滑县)大夫,在芈兰的后代子孙中,有以先祖所封邑名为姓氏者,称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兰氏,世代相传至今。
兰姓起源三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大夫食采于兰邑(今山东枣庄),其后裔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兰姓起源四
源于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乌洛兰氏、拔列兰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匈奴族休屠部的凉州乌洛兰氏、拔列兰氏,在南北朝时,归附于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乌洛兰氏、拔列兰氏两氏族被改汉姓为兰氏、石氏。
兰姓起源五
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拓跋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后:
①鲜卑族拓跋部中的是兰氏,亦称是连氏,后多改为改兰氏、连氏。
②拓跋部嗢石兰氏,亦称乌石兰氏,后多改为兰氏、石氏。
③拓跋部乌洛兰氏,后改为兰氏。
④拓跋部仆兰氏,亦称普兰氏、蒲兰氏,后多改为仆氏、普氏、蒲氏,亦有改为兰氏者。
兰姓起源六
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独孤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初期,鲜卑族独孤部为北魏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构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为独孤氏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改为汉字单姓者,为兰氏、卜氏。
兰姓起源七
源于羌族,出自古羌族白兰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改姓为氏。古羌族白兰氏,是在历史上开发青海的少数民族姓氏之一。后在南北朝时期大举迁徙于中国西南地区,在云南、贵州地区为古兰若人,其族后逐渐演进为彝族,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在广西地区的族人逐渐演化为壮族,其中亦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
兰姓起源八
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额哲氏,满语为Eje Hala,汉义为“骟牛”,世居兰河山,后有以居地名称取谐音汉姓为兰氏、哲氏者。
②满族辉罗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会兰氏”,以姓为氏,满语为Huilo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乌拉、松花江沿岸,后冠汉姓为兰氏、辉氏、何氏等。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拉库勒氏,亦称喇库勒氏、兰库拉氏,满语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龙江牡丹江穆棱林区),后冠汉姓为兰氏、郎氏。
兰姓起源九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扎赖氏,亦称札答兰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劲敌札木合的后裔,世居锡喇塔拉。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i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者。
②蒙古族乌兰氏,汉义为“红色”,世居呼伦贝尔、黑龙江。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洪氏者。
兰姓起源十
源于达斡尔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必喇氏,亦称别兰氏、毕力扬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必兰氏”,世居和悠、长白山、黑龙江、乌苏里江口等地区。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ira Hala,汉义“河川”。后冠多汉姓为兰氏、杨氏等。据史籍《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达斡尔族瓦兰氏,亦称瓦然氏,为托莫氏的一个分支。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lan Hala,汉义为“巧妙”。后冠多汉姓为兰氏、乔氏等。
兰姓起源十一
源于回族,出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据文献《回族人物志·元》中记载,回族中的兰氏,源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谙都刺,字瑞芝,生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祖父阿思兰,元朝初期随从大将军阿术征伐南宋,转战于河南江北各地,因功官至冀宁路(今山西太原)达鲁花赤(县令)。子孙因其中文音译名兰,遂以兰为氏。
回族姓氏中虽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异姓”现象,但回族兰氏与蓝氏却不同源,不可混同!
兰姓起源十二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土家族、瑶族、畲族、苗族、傣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兰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兰氏,世代相传至今。
今四川省的成都龙泉驿、宜宾市、自贡市、乐山市、雅安市、荥经县、凉山彝族自治州、广安市、阆中市、德阳市中江县、南充市、遂宁射洪县,吉林省的长春市,青海省的互助县、大通县、湟源县,江西省的上饶市、赣州市于都市,河北省的石家庄无极县、赵县、泊头市、保定市、沧州市南皮县、廊坊市三河县、冀州市,山东省的平度市、菏泽市东明县、日照市、烟台市龙口市、青岛市崂山区、莱西市,湖南省的岳阳市华容县、益阳市桃江县、常德津市市、邵阳市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福建省的龙岩市武平县、三明市将乐县,泉州市、莆田市、福州市连江县、宁德市,山西省的运城市、临汾市洪洞县、原平市,江苏省的连云港市灌南县、淮安市涟水县、扬州市,重庆市的酆都区、黔江县,甘肃省的天水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黑龙江省的海伦市,陕西省的延安市、汉阴县,河南省的偃师市、平顶山市宝丰县,南阳市唐河县,洛阳市孟津县,云南省的昆明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海南省的三亚市,湖北省的武穴县、潜江市,麻城市,安徽省的阜阳市、巢湖市和县,上海市,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澳门特别行政区、日本国岛根县松江市等地,均有兰氏族人分布。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为汝宁府,成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于此,称崇庄王,在此传十一世。清朝时期仍为汝宁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废府,改为汝南县。民国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导专员公署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设汝南专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并于汝南县。现为汝南县即汝南县城,隶属驻马店地区。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国置郡。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民国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广东中山市,孙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丙子,公元196年),分琅琊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晋朝晋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置为东莞郡,置于晋陵(今江苏常州)东南一带,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末年废黜,其时辖地在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阳、沂源、莒县一带。今广东省东莞市建制置于唐朝,后世所称“东莞”皆指广东沿海的东莞。
汝南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
东莞堂:以望立堂。
一、兰(蘭)lá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龙口、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陇川、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蒙、苗、侗、彝、傣、壮、黎、畲、回、瑶、藏、土家、仡佬、撒拉、裕固、布依、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郑穆公裔也。穆公名兰,其支庶以王父名为氏。”
2、又注:“《后汉书》南匈奴国姓有兰氏。”
3、又云:“《河南官氏志》:乌兰氏改为兰氏。”(“乌兰”,《姓氏词典》引作“乌落兰”。)(4)为元代蒙古族喀喇氏所改。《续通志·氏族略》载:“温都尔,喀喇氏”,“以祖名阿尔斯兰,遂以兰为氏。”
5、瑶族之“背篓瑶”兰姓,相传为兰得马之后。
6、畲族之兰姓,乃畲族四大姓之一。传说为龙期(槃瓠)之后。
7、裕固族之兰姓,则由“兰恰克”氏所改。本为户族名,以为姓。后或取lánqiàkè之首音“lán”谐以汉字“兰”而为单姓。南朝梁有兰子云;十六国时前秦有兰珠;唐代有兰宗周;明代有兰侃,洪武进士;又有兰玉,成化进士;又有兰廷瑞,有诗名;清代有兰第锡。
二、兰(蘭)
兰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1%。尤以湖南、福建、江西等省多此姓,3省兰姓约占全国汉族兰姓人口57%。
兰姓起源:
1、系自姬姓。郑穆公名兰,支庶以王父名为氏。
2、楚大夫食采于兰(故城在今山东枣庄东50里),其后因以为氏。
3、三国时匈奴四姓中有兰氏,系贵族。
4、北魏时孝文帝改乌洛兰氏(即赫连部之乌落兰氏)为兰氏。又,代北乌桓氏,乌兰氏后均改为兰氏。疑误。
5、元温都尔,喀喇氏,祖名阿尔斯兰,子孙遂以兰为氏。今蒙古族姓。
6、裕固族兰恰克氏,汉姓为兰。
7、彝、土家、满、回、壮、俄罗斯、瑶等民族均有此姓。
兰姓名人:
兰广,汉时武陵太守。
郡望:中山。
兰姓古代名人
兰殊十六国,十六国时前秦人。
兰钦南朝,字休明,中昌魏人,南朝梁将领。
兰夏礼南朝,兰钦子,南朝梁将领。
兰冲虚唐朝,涪州人,唐代道士。
兰宗周唐朝,唐代地理学家,著有《水气略》。兰以权
兰国征明朝,陕西中部人,明代官吏。洁身自好,不受生徒馈赠。
兰茂明朝,字廷秀,号止庵、和光道人。云南嵩阳人,明代学者、医药学家。。
兰玉明朝,直隶赵州人,明成化八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四十三名。
兰第锡清朝,字庞章,山西吉州人,清代官吏、水利家。
兰芝堂清朝,一作兰之堂。四川郫县人,清乾隆十七年进士及第,中第三甲一百四十九名。
兰敏天津人。早年参加革命。
兰伟成广西陆川人,抗日英雄。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湖北均县第八分校学员,桂军第15军第173师任连长。1937年9月,该军隶属第21集团军奉命北上,参加了淞沪会战。会战失利改隶第8集团军后改隶第31军,1938年又参加了武汉会战。同年10月25日,武汉失守后,退往安徽大别山区休整。1942年春,第173师与第7军第174师对调建制。1946年5月,国民党军队进行整编时,该军改编为整编第48师。1948年春,该师原辖整编第174旅与整编第97师第175旅对调建制。同年9月,国民党军重新规定序列和番号,整编第48师恢复为第48军,隶属第3兵团。1949年人民解放军解放柳州后由柳州军管会接管,未随国民党残部溃逃,定居于鱼峰山乐群路并接受学习改造。
兰姓近代名人
兰宇行(1999—),男,四川雅安人。法国蓝带高级甜品师,获蓝带骑士勋章,并在相关领域有显著成就。
兰振滩(1904-2006),字明山、名山,浙江湖州人。当代道士,精通易理、相术风水、五行八卦,人称“神道人”,亦善书法、绘画、太极拳。
兰静孚(1987-),名奕波,字静孚,号清曲散人,浙江湖州人,当代书法家,有着“埭溪第一才子”之称。
兰晓霞(1987-),影视演员,200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
兰刚认(1935-),香港人。著名五官医学专家。主任医师。香港国际传统医学会理事,香港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特约顾问编委。
兰光(1935-),原名栾光普;吉林东丰人。著名现代作家。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辽宁曲艺家协会会员、辽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阜新市曲艺家协会会员、阜新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兰海(1944-),原名兰祥礼,生庆人。著名机械技术革新者。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为汝宁府,成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于此,称崇庄王,在此传十一世。清朝时期仍为汝宁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废府,改为汝南县。民国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导专员公署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设汝南专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并于汝南县。现为汝南县即汝南县城,隶属驻马店地区。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国置郡。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民国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广东中山市,孙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丙子,公元196年),分琅琊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晋朝晋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置为东莞郡,置于晋陵(今江苏常州)东南一带,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末年废黜,其时辖地在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阳、沂源、莒县一带。今广东省东莞市建制置于唐朝,后世所称“东莞”皆指广东沿海的东莞。
汝南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
东莞堂:以望立堂。
一、兰(蘭)lá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龙口、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陇川、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蒙、苗、侗、彝、傣、壮、黎、畲、回、瑶、藏、土家、仡佬、撒拉、裕固、布依、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郑穆公裔也。穆公名兰,其支庶以王父名为氏。”
2、又注:“《后汉书》南匈奴国姓有兰氏。”
3、又云:“《河南官氏志》:乌兰氏改为兰氏。”(“乌兰”,《姓氏词典》引作“乌落兰”。)(4)为元代蒙古族喀喇氏所改。《续通志·氏族略》载:“温都尔,喀喇氏”,“以祖名阿尔斯兰,遂以兰为氏。”
5、瑶族之“背篓瑶”兰姓,相传为兰得马之后。
6、畲族之兰姓,乃畲族四大姓之一。传说为龙期(槃瓠)之后。
7、裕固族之兰姓,则由“兰恰克”氏所改。本为户族名,以为姓。后或取lánqiàkè之首音“lán”谐以汉字“兰”而为单姓。南朝梁有兰子云;十六国时前秦有兰珠;唐代有兰宗周;明代有兰侃,洪武进士;又有兰玉,成化进士;又有兰廷瑞,有诗名;清代有兰第锡。
二、兰(蘭)
兰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1%。尤以湖南、福建、江西等省多此姓,3省兰姓约占全国汉族兰姓人口57%。
兰姓起源:
1、系自姬姓。郑穆公名兰,支庶以王父名为氏。
2、楚大夫食采于兰(故城在今山东枣庄东50里),其后因以为氏。
3、三国时匈奴四姓中有兰氏,系贵族。
4、北魏时孝文帝改乌洛兰氏(即赫连部之乌落兰氏)为兰氏。又,代北乌桓氏,乌兰氏后均改为兰氏。疑误。
5、元温都尔,喀喇氏,祖名阿尔斯兰,子孙遂以兰为氏。今蒙古族姓。
6、裕固族兰恰克氏,汉姓为兰。
7、彝、土家、满、回、壮、俄罗斯、瑶等民族均有此姓。
兰姓名人:
兰广,汉时武陵太守。
郡望:中山。
一、兰(蘭)lá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龙口、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陇川、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蒙、苗、侗、彝、傣、壮、黎、畲、回、瑶、藏、土家、仡佬、撒拉、裕固、布依、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郑穆公裔也。穆公名兰,其支庶以王父名为氏。”
2、又注:“《后汉书》南匈奴国姓有兰氏。”
3、又云:“《河南官氏志》:乌兰氏改为兰氏。”(“乌兰”,《姓氏词典》引作“乌落兰”。)(4)为元代蒙古族喀喇氏所改。《续通志·氏族略》载:“温都尔,喀喇氏”,“以祖名阿尔斯兰,遂以兰为氏。”
5、瑶族之“背篓瑶”兰姓,相传为兰得马之后。
6、畲族之兰姓,乃畲族四大姓之一。传说为龙期(槃瓠)之后。
7、裕固族之兰姓,则由“兰恰克”氏所改。本为户族名,以为姓。后或取lánqiàkè之首音“lán”谐以汉字“兰”而为单姓。南朝梁有兰子云;十六国时前秦有兰珠;唐代有兰宗周;明代有兰侃,洪武进士;又有兰玉,成化进士;又有兰廷瑞,有诗名;清代有兰第锡。
二、兰(蘭)
兰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1%。尤以湖南、福建、江西等省多此姓,3省兰姓约占全国汉族兰姓人口57%。
兰姓起源:
1、系自姬姓。郑穆公名兰,支庶以王父名为氏。
2、楚大夫食采于兰(故城在今山东枣庄东50里),其后因以为氏。
3、三国时匈奴四姓中有兰氏,系贵族。
4、北魏时孝文帝改乌洛兰氏(即赫连部之乌落兰氏)为兰氏。又,代北乌桓氏,乌兰氏后均改为兰氏。疑误。
5、元温都尔,喀喇氏,祖名阿尔斯兰,子孙遂以兰为氏。今蒙古族姓。
6、裕固族兰恰克氏,汉姓为兰。
7、彝、土家、满、回、壮、俄罗斯、瑶等民族均有此姓。
兰姓名人:
兰广,汉时武陵太守。
郡望:中山。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为汝宁府,成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于此,称崇庄王,在此传十一世。清朝时期仍为汝宁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废府,改为汝南县。民国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导专员公署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设汝南专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并于汝南县。现为汝南县即汝南县城,隶属驻马店地区。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国置郡。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民国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民国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为广东中山市,孙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丙子,公元196年),分琅琊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晋朝晋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置为东莞郡,置于晋陵(今江苏常州)东南一带,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末年废黜,其时辖地在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阳、沂源、莒县一带。今广东省东莞市建制置于唐朝,后世所称“东莞”皆指广东沿海的东莞。
汝南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
东莞堂:以望立堂。
一、兰(蘭)lá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龙口、平邑,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陇川、河口等地均有分布。汉、蒙、苗、侗、彝、傣、壮、黎、畲、回、瑶、藏、土家、仡佬、撒拉、裕固、布依、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郑穆公裔也。穆公名兰,其支庶以王父名为氏。”
2、又注:“《后汉书》南匈奴国姓有兰氏。”
3、又云:“《河南官氏志》:乌兰氏改为兰氏。”(“乌兰”,《姓氏词典》引作“乌落兰”。)(4)为元代蒙古族喀喇氏所改。《续通志·氏族略》载:“温都尔,喀喇氏”,“以祖名阿尔斯兰,遂以兰为氏。”
5、瑶族之“背篓瑶”兰姓,相传为兰得马之后。
6、畲族之兰姓,乃畲族四大姓之一。传说为龙期(槃瓠)之后。
7、裕固族之兰姓,则由“兰恰克”氏所改。本为户族名,以为姓。后或取lánqiàkè之首音“lán”谐以汉字“兰”而为单姓。南朝梁有兰子云;十六国时前秦有兰珠;唐代有兰宗周;明代有兰侃,洪武进士;又有兰玉,成化进士;又有兰廷瑞,有诗名;清代有兰第锡。
二、兰(蘭)
兰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1%。尤以湖南、福建、江西等省多此姓,3省兰姓约占全国汉族兰姓人口57%。
兰姓起源:
1、系自姬姓。郑穆公名兰,支庶以王父名为氏。
2、楚大夫食采于兰(故城在今山东枣庄东50里),其后因以为氏。
3、三国时匈奴四姓中有兰氏,系贵族。
4、北魏时孝文帝改乌洛兰氏(即赫连部之乌落兰氏)为兰氏。又,代北乌桓氏,乌兰氏后均改为兰氏。疑误。
5、元温都尔,喀喇氏,祖名阿尔斯兰,子孙遂以兰为氏。今蒙古族姓。
6、裕固族兰恰克氏,汉姓为兰。
7、彝、土家、满、回、壮、俄罗斯、瑶等民族均有此姓。
兰姓名人:
兰广,汉时武陵太守。
郡望:中山。
其他姓氏
[ 兰 ]字的同音字 - [ 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