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áng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320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350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369 |
1995年 | 332 | 1987年 | 376 | 1982年 | 223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183 |
内容来源于:www.522266.xyz
杭姓主要源自:姬姓、姒姓。
杭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亢父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战国策·齐策》的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贵族受封于军事要地亢父(今山东济宁),世称其为“亢父”。据古籍说:“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行。”
在亢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者,称亢父氏,后以通假字分衍为单姓亢氏、伉氏、抗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杭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三伉之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三伉氏,春秋时卫邑也。抗氏,魏国三伉大夫之后,后有抗喜为汉中太守。”三伉,在今河南省鹤壁市滑县沙店一带。据典籍《说文解字》中的注释,古代“杭”、“抗”、“亢”、“伉”四字通假,因此,三伉大夫的后裔子孙以居邑名称为姓氏,分别有称抗氏、杭氏、亢氏、伉氏者,四氏同宗同源。东汉时期,泰山太守杭徐任职中郎将,因讨伐平乱著功,荣封为“东乡侯”(今浙江余航),定居于云阳西乡的新埭村(今浙江全州杭甲村)。杭徐本姓抗,后改为字面文雅的杭氏,他的后代子孙便以杭为姓氏,世代称杭氏至今。这在史籍《姓苑》中记载:“望出丹阳,汉有长沙太守杭徐。”在唐末五代时期,天下兵革肆起,杭徐的后人为了避乱,又从云阳迁至余杭泊水湾。
到了宋朝庆历年间(公元1042~1048年),天下趋定,杭徐伯的后人杭寅正仰慕先人故里,扶其老父杭钦训跋山涉水辗转抵丹阳郡(今江苏镇江),再返回归先人旧地,仍定址于新埭村,此后在新埭村繁衍壮大,分播四方,称云阳杭氏。故而,杭氏族人多尊杭徐伯为杭氏的得姓始祖。
该支“伉假抗改杭”之杭氏,正确的姓氏读音仍作kàng(ㄎㄤˋ),今音讹为háng(ㄏㄤˊ)是否妥确,则有待更严谨的姓氏学专家和音韵学专家进一步考证。
杭姓起源三
源于姒姓,出自大禹的庶支后代,属于以国名改字为氏。杭氏源于国名。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夏禹完成治水工作后,剩余和留下来不少舢板、船只,把九州内所有的船只统统交由庶子管理,封国于浙江滂水之地,其地即称“余航”。在典籍《禹贡》中记载:“余航,扬州之域。宋鼌无咎曰:左浙江,右具区,北大海,南天目。”在典籍《唐韵》中也记载:“杭,与航同。方舟也。”
其后世子孙有人将“航”字的“舟”偏旁抹掉,安之以“木”,从此便以“杭”为姓氏,称杭氏,世代相传至今。
杭姓起源四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哈勒斌氏,源出蒙古新巴尔虎氏族,世居巴尔古(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部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albin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哈勒斌氏多冠汉姓为杭氏。
⑵.蒙古族杭津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anggin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杭津氏后多冠汉姓为杭氏。
⑶.蒙古族杭噶坦氏,亦称杭阿覃氏,世居罗和迈兰(今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草原东北部与辽宁交界处)。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Hanggatan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杭噶坦氏多冠汉姓为杭氏。
杭姓起源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杭佳氏,亦称杭锦氏,满语为Hanggiya Hala,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杭氏。
⑵.满族章佳氏,亦称张佳氏、张家氏、斋佳氏,满族自称其为以地为氏,满语为Janggiya Hala,世居章佳(今辽宁新宾老城章京河畔)、长白山俄穆和都鲁(今吉林敦化)、费雅郎阿(今辽宁新宾)、马尔墩(今辽宁新宾上夹马尔敦村)、宜汉阿拉(今辽宁新宾)、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有蒙古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蒙古族章佳氏世居扎鲁特、归化城、土默特。后多冠汉姓为杭氏、张氏、尹氏、章氏、车氏、英氏、宁氏等。
⑶.满族完颜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完颜部,以部为氏,金太祖建国后为金国国姓,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明朝时期称王甲部,满语为Wanggiya Hala,世居完颜(今吉林通化及其西南地区)、讷图(今俄罗斯境内能图河)、喀拉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英额(今辽宁清原)、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新京(今辽宁新宾永陵镇)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杭氏、汪氏、王氏、鄢氏、张氏、完氏、颜氏、赵氏、顾氏、瀛氏、魁氏等。此外,蒙古族、锡伯族也有完颜氏,乃金国时期女真族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氏。
杭姓起源六
源于维吾尔族,高昌回鹘王火赤哈儿的斤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主要分布于安徽无为、庐江二县。
古居于火州城。至元五年(1268年)海都发动叛,叛元攻打高昌回鹘,史称海都之乱。至元二十年(1283)哈密力失守,火赤哈尔战败身亡。国灭,其子纽林的斤奉旨迁往关内,世袭亦都护,官居要职。
长子钮林的斤承袭亦都护位,封绶高昌王金印,生三子,皆袭高昌王爵;次子朵尔的斤,官至中书省右丞相,追封荆南王,生六子皆显宦,次子名子用不花。子用不花,又名杭子用,官至福建行省平章,因父曾任浙江省丞相,遂以杭为姓。元天光三年(公元1381年)兵乱,先祖洁身致仕,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初一,奉明太祖朱元璋 “着户部安插无为州” 旨,迁居无为。
杭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人口总数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八十三位门阀。
关于杭氏起源的说法,最早和大禹治水有关。相传夏禹治水时来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大会天下诸侯。治水大业完成后,那里留下很多船只,他把这些船只交给他的一个儿子管理,并将他封在全航这个地方,建立了余航国(今浙江余杭)。后来,其子孙就将“航”去舟加木写成“杭”,并自称为杭氏,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杭氏一族。
在古代,杭氏的望族大多出自于丹阳郡。杭氏族人落户丹阳后,杭寅正的四世孙外徙杭柳茹,九世孙杭诚徙居榨上(今江苏延陵杭甲村),十四世孙杭鉴九卜居华甸。此外,杭氏宗人不忘先人创业之艰,构宗祠以敬祖。修家乘以联代。自明朝后期至民国三十二年曾辑谱十三次。
东汉时期,泰山太守杭徐伯任职中郎将,因讨伐平乱著功,荣封为“东乡侯”,封地在浙江余航,杭徐伯乃成为杭姓始祖,后定居于云阳西乡的新埭村(今全州杭甲村)。杭徐伯的后人为避五代兵革之乱,又从云阳迁至余杭泊水湾。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该支杭氏族人都以安徽、浙江为聚居之地。后随着战乱等原因,逐渐向沿海其它地区迁徙。当今杭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和东北地区。
如今,杭氏族人在丹阳群居村落为全州杭甲,延陵杭甲、柳茹,开发区华甸,陵口下栅口、司徒东王和云阳镇等。
杭氏宗祠以“余杭堂”最为普遍。丹阳杭氏大宗祠为新埭村的“清明堂”;此外,榨上村(杭甲村)也建有分祠。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南朝陈国后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位于今江苏省溧阳市旁边,紧依长江,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余杭郡:本来是秦朝的会稽郡所管辖的余杭县。东汉的时候又隶属于吴郡。南朝陈国在此设置钱溏郡,隋朝的时候改名为余杭郡。其时辖地均在今浙江省境内杭山一带,有余杭山,地近太湖。
余杭堂:以望立堂。
丹阳堂:以望立堂。
东乡堂:东汉时期有个叫航徐的人。他最初是当宣城长,把山林中的蛮夷全部迁到县城附近当农民,境内遂无盗贼。后来他升为中郎将,因攻破泰山的盗贼,被封为东乡侯,迁长沙太守。杭氏因以“东乡”为堂号。
一、杭háng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鱼台、平度、东平、龙口,新疆之塔城,江西之崇仁,广东之高要,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初见于《姓苑》,称:“杭氏望出丹阳,汉有长沙太守杭徐。”据此,《姓氏考略》云:“《后汉书·度尚传》作‘抗徐’;《江南通志》作‘杭徐’;《尚友录》抗徐、杭徐并收;《图书集成·氏族典》承之;《通志·氏族略》‘抗氏’下云:‘后汉泰山都尉抗徐。’;‘杭氏’下云:‘宋杭开,饶州人。’是杭姓殆始于宋时。考《说文》‘杭’为‘抗’之重文。徐铉云:‘俗作胡郎切’。是抗、杭本一字也。”
二、杭
杭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杭姓起源:
1、春秋时越王之后有杭氏,见《姓考》。
2、《说文》云:杭为抗之重文,故抗、杭原为一字。杭氏出自抗姓。
3、蒙古族姓,居内蒙古太仆寺左旗。
杭姓名人:
杭徐,一作抗徐。汉时丹阳人,长沙太守,封东乡侯。杭琪,明时山东人,洪武中任户部尚书。
郡望:番阳,丹阳。
变化:一作邟。
杭姓古代名人
杭徐东汉,丹阳人。字伯徐。初任宣城长,政绩卓著,境内无盗贼。后升为中郎将,攻破泰山守敌,封东乡侯。官至长沙太守。
杭景汉朝,祖孙都注意修养身心,谨慎行事,爱帮助孤寡贫穷的人。后来杭景的儿子杭华官至睢阳太守,世人都认为是他们善行的报答。
杭淮明朝,(生卒年待考),著名中丞。廉明平恕,以志节著称,与其兄杭济并负诗名,著有《双溪集》。
杭雄明朝,(生卒年待考),著名都督同知。镇守宁夏,为正德、嘉靖年间西北名将。
杭世骏清朝(公元1696-1773年),浙江仁和人。公元1696-1773年,字大宗。著名清朝学者。清朝雍正年间举人。博览群书,擅长诗文,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举博学鸿词,授编修,官至御史。曾校勘武英殿《十三经》、《二十四史》,纂修《三礼义疏》。着有《石经考异》、《史记考异》、《汉书疏证》、《道古堂诗文集》等。
杭姓近代名人
杭辛斋(公元1869~1924),名杭慎修,又名杭凤元,别字一苇;长安镇人。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杭辛斋与严复、夏曾佑等创办《国闻报》,鼓吹变法维新。曾上书光绪帝,条陈变法自强,两次被密旨召见,并赐“言满天下”象牙章,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加入同盟会,锐意革命,遂到北京办《京话报》、《中华报》,“以恢复国权、启导民智”。杭辛斋因揭露清廷腐败,报纸遭封闭,被捕下刑部狱,经全省各界人士王国维等申诉营救,终于获释。亥革命前夕,参加光复会,常与陈英士等聚会密商。杭州新军起义时,旗营清兵五千人企图负隅顽抗。杭辛斋只身冒险入营说降,使全城顺利光复。后被推举为浙江军政府领导成员,他坚辞不就,致力创办《汉民日报》。杭辛斋积极参加改组国民党的活动。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被选为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1月20日,“一大”在广州开幕,因病未能参加,不久在24日逝世于上海。消息传出,“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特致电哀悼。杭辛斋灵柩由专车护送回乡,葬于长安镇铁路南侧(今海宁中学附近)。墓碑为嘉兴褚辅成手书。
杭树卿(公元1931-2001年),安徽无为人,中共党员,建国初期任安徽无为县红庙乡村干部兼会计,文革时期,后调任安徽省无为县民政局工作,在自然灾害时期,动乱时期,为做好无为县的民政工作,立下不小功劳,深受人民感激,但文革时期遭到迫害,文革后,平反安排到,无为县税务局工作,兢兢业业,在改革开放初期,在国家税收的工作岗位上,付出过多的劳动,因身体原因,1985年离休,离休后,仍然关注国家税收事业,关心下一代成长,是的一名好干部。病逝于2001年8月8日。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南朝陈国后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位于今江苏省溧阳市旁边,紧依长江,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余杭郡:本来是秦朝的会稽郡所管辖的余杭县。东汉的时候又隶属于吴郡。南朝陈国在此设置钱溏郡,隋朝的时候改名为余杭郡。其时辖地均在今浙江省境内杭山一带,有余杭山,地近太湖。
余杭堂:以望立堂。
丹阳堂:以望立堂。
东乡堂:东汉时期有个叫航徐的人。他最初是当宣城长,把山林中的蛮夷全部迁到县城附近当农民,境内遂无盗贼。后来他升为中郎将,因攻破泰山的盗贼,被封为东乡侯,迁长沙太守。杭氏因以“东乡”为堂号。
一、杭háng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鱼台、平度、东平、龙口,新疆之塔城,江西之崇仁,广东之高要,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初见于《姓苑》,称:“杭氏望出丹阳,汉有长沙太守杭徐。”据此,《姓氏考略》云:“《后汉书·度尚传》作‘抗徐’;《江南通志》作‘杭徐’;《尚友录》抗徐、杭徐并收;《图书集成·氏族典》承之;《通志·氏族略》‘抗氏’下云:‘后汉泰山都尉抗徐。’;‘杭氏’下云:‘宋杭开,饶州人。’是杭姓殆始于宋时。考《说文》‘杭’为‘抗’之重文。徐铉云:‘俗作胡郎切’。是抗、杭本一字也。”
二、杭
杭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杭姓起源:
1、春秋时越王之后有杭氏,见《姓考》。
2、《说文》云:杭为抗之重文,故抗、杭原为一字。杭氏出自抗姓。
3、蒙古族姓,居内蒙古太仆寺左旗。
杭姓名人:
杭徐,一作抗徐。汉时丹阳人,长沙太守,封东乡侯。杭琪,明时山东人,洪武中任户部尚书。
郡望:番阳,丹阳。
变化:一作邟。
一、杭háng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鱼台、平度、东平、龙口,新疆之塔城,江西之崇仁,广东之高要,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初见于《姓苑》,称:“杭氏望出丹阳,汉有长沙太守杭徐。”据此,《姓氏考略》云:“《后汉书·度尚传》作‘抗徐’;《江南通志》作‘杭徐’;《尚友录》抗徐、杭徐并收;《图书集成·氏族典》承之;《通志·氏族略》‘抗氏’下云:‘后汉泰山都尉抗徐。’;‘杭氏’下云:‘宋杭开,饶州人。’是杭姓殆始于宋时。考《说文》‘杭’为‘抗’之重文。徐铉云:‘俗作胡郎切’。是抗、杭本一字也。”
二、杭
杭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杭姓起源:
1、春秋时越王之后有杭氏,见《姓考》。
2、《说文》云:杭为抗之重文,故抗、杭原为一字。杭氏出自抗姓。
3、蒙古族姓,居内蒙古太仆寺左旗。
杭姓名人:
杭徐,一作抗徐。汉时丹阳人,长沙太守,封东乡侯。杭琪,明时山东人,洪武中任户部尚书。
郡望:番阳,丹阳。
变化:一作邟。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南朝陈国后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位于今江苏省溧阳市旁边,紧依长江,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余杭郡:本来是秦朝的会稽郡所管辖的余杭县。东汉的时候又隶属于吴郡。南朝陈国在此设置钱溏郡,隋朝的时候改名为余杭郡。其时辖地均在今浙江省境内杭山一带,有余杭山,地近太湖。
余杭堂:以望立堂。
丹阳堂:以望立堂。
东乡堂:东汉时期有个叫航徐的人。他最初是当宣城长,把山林中的蛮夷全部迁到县城附近当农民,境内遂无盗贼。后来他升为中郎将,因攻破泰山的盗贼,被封为东乡侯,迁长沙太守。杭氏因以“东乡”为堂号。
一、杭háng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鱼台、平度、东平、龙口,新疆之塔城,江西之崇仁,广东之高要,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初见于《姓苑》,称:“杭氏望出丹阳,汉有长沙太守杭徐。”据此,《姓氏考略》云:“《后汉书·度尚传》作‘抗徐’;《江南通志》作‘杭徐’;《尚友录》抗徐、杭徐并收;《图书集成·氏族典》承之;《通志·氏族略》‘抗氏’下云:‘后汉泰山都尉抗徐。’;‘杭氏’下云:‘宋杭开,饶州人。’是杭姓殆始于宋时。考《说文》‘杭’为‘抗’之重文。徐铉云:‘俗作胡郎切’。是抗、杭本一字也。”
二、杭
杭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杭姓起源:
1、春秋时越王之后有杭氏,见《姓考》。
2、《说文》云:杭为抗之重文,故抗、杭原为一字。杭氏出自抗姓。
3、蒙古族姓,居内蒙古太仆寺左旗。
杭姓名人:
杭徐,一作抗徐。汉时丹阳人,长沙太守,封东乡侯。杭琪,明时山东人,洪武中任户部尚书。
郡望:番阳,丹阳。
变化:一作邟。
其他姓氏
[ 杭 ]字的同音字 - [ hang ]
[ 杭 ]的同部首字 - [ 木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