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姓

[ dàn ]

读音:dàn

拼音:dan

简繁:旦

五笔:JGF

五行:暂无

部外:暂无

五笔:JGF

笔画:5画

吉凶:吉

仓颉:AM

结构:上下

郑码:KAVV

四角:60100

区位:2109

统一码:65E6

异体字:?,㫜

英汉互译:dawn,morning,day

笔顺:竖、横折、横、横、横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519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522266.xyz

起源

旦姓主要源自:风姓、姬姓。

旦姓旦姓起源一

源于风姓,出自上古第一帝伏羲氏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

旦,就是刚升出地平线的太阳,是朝的待称。

在史籍《帝王世纪》中记载:“燧人氏殁,庖羲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困,故位在东方,主春,向日之明,是称太昊,都陈”。

因伏羲继承始燧人氏的发明,创炮食以变茹腥之食,所以又称庖羲。史称伏羲之德像日出的太阳:“昊天旦旦,及尔游行”。足见昊天广大,明亮之极,因而昊字似天人敬日之象。

伏羲生于甘肃天水成纪,原居住在西方,他为追寻日出之地而东迁至震,震即辰,是东方城邑。在史籍《遁甲开山图》中记载:“伏羲生成纪,徙治陈仓,仇夷山四面绝立,太昊之治也”。

震是日出之地,所以称旸谷、阳明之谷、太阳谷等。在典籍《禹贡》中说:“日所出处,名曰:阳明之谷”。史籍《淮南子》中记载:“日出汤谷,浴于咸池。”在典籍《孔安国》中记载:“日出旸谷。”说明阳明之谷、汤谷、旸谷为同一地名,即是太阳神伏羲之都。

在典籍《博雅》中称:“日,君象也。”在典籍《论衡》中也称:“一日居上枝,九日居下枝,盖当时图像如此。”一日为君,就是“旦”,九日为王子。因日出于震,所以古印度称中国为“震旦”。

在史籍《史记》中记载:唐尧虞舜皆生九子,实指九日而言;后九日被羿射杀,九日则改称“下民”,是对旮旯、宕户、荡民、九黎、九苗、九夷的蔑称。

在伏羲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号或国名为姓氏者,称震旦氏、大旦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旦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旦姓旦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之弟姬旦,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姬旦,亦称叔旦,是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母弟,就是周公旦,是著名的西周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历史尊为“元圣”,儒学先驱。

在典籍《郑康成诗谱》记载:“文王受命,作邑于丰,乃分岐邦周、召之地,为周公旦、召公?#93;之采地。周公封鲁。”

周公旦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是西周王朝的第一位周公。

周武王病逝后,其子周成王姬诵年幼,仅十二岁,因此由叔叔周公旦摄政当国。在他摄政期间,平定了“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七年后还政于周成王。周公旦在西周初期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

周公旦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当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王之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时,他率师出征,苦战三年后平叛,并将周王朝的势力范围扩展至海边。后建成周洛邑,作为周王朝的东都。

相传,周公旦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儒学大家孔子最最崇敬的圣人,孔子在《论语》中说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周公旦后被周成王封于鲁地,但他自己终生未去封地,而是命长子姬伯禽去继承管理,而周公旦则一直留在王室为国相。姬伯禽建立了鲁国(今山东西部,建都于曲阜),后亡于楚国。其后裔为鲁氏。

周公旦的二儿子姬凡伯,分封到凡地(今河南辉县凡城),建凡国。其后裔为凡氏、范氏。

周公旦的四儿子邢侯,其名待考,分封到刑地(今河北邢台),后亡于卫国。其后裔为刑氏、邢氏。

周公旦的五儿子胙侯,其名待考,分封于胙地(今河南滑县延津),为胙叔,建胙国,后亡于卫国。其后裔为胙氏、作氏、滑氏。

周公旦的六儿子茅侯,其名待考,分封于茅地(今山东金乡茅乡),为茅叔,建茅国,后被鲁、莒二国瓜分。其后裔为茅氏、毛氏。

周公旦的三儿子姬伯龄,被分封到蒋地(今河南固始),建蒋国,后亡于楚国。其后裔主支为蒋氏,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旦氏。

旦姓旦姓起源三

源于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藏民族的历史中,除了王公贵族外,普通民众大多没有姓氏,只有名字。其中的藏名尼玛,汉义为“日”、“太阳”,也称“星期日”。

1959年西藏广大农奴获得解放后,以“尼玛”为名字的藏民族中,有冠汉姓为旦氏者。

旦姓旦姓起源四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黑龙江女真伊拉哩部,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升”,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吉林)、松花江流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伊氏、何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许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在伊拉哩氏族中,有位伊拉哩·旦代,满洲镶黄旗人,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初为清军佐领,后跟从清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与明军主帅洪承畴征战,在战斗中阵亡,被清太宗追加世职一等轻车都尉(一说云骑尉)。在伊拉哩·旦代的后裔子孙中,清朝晚期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冠汉姓旦氏。

旦姓旦姓起源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乌梁海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乌梁海部,亦称兀良哈部,明朝时期对东部蒙古的称呼,又名朵颜三卫。

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明太祖朱元璋将北元政权驱逐于大漠蒙古高原以北,设置泰宁卫﹑朵颜卫﹑福余卫三个指挥使司。因朵颜卫地险而强,且皆为兀良哈部族人,故常以兀良哈概括三卫。

兀良哈部在明朝时期主要居于今河北长城之外,后徙外蒙古西北部,源出突厥族,语言风俗,则似喀尔喀人,自称东巴,世居唐努山、阿尔泰山之间。兀良哈部主要分为三部:唐努乌梁海、阿尔泰乌梁海、阿尔泰诺尔乌梁海,其后裔今分布中国境内的主要在新疆阿山道,其余分属于外蒙古札萨克图汗、三音诺颜、乌里雅苏台佐理员、及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门徒。

明朝时期,大明政府授三卫首领以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等官,并决定其更袭和升迁,颁给敕书,以凭朝贡。规定三卫每年两贡,每次各五百人,由喜峰口出入。贡物有马、驼等物。

明永乐初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还在辽东开东原和广宁(今辽宁北镇)等地设立马市,与三卫市易马匹。尽管这三卫族人时有寇掠明之边地的行为,但总体说尚能服从明朝中央政权管辖。

明朝弘治﹑正德年间(公元1488~1521年),朵颜卫首领花当(和通)的势力自辽东远达於宣府(今河北宣化)边外。由于三卫的屏捍,自设立三卫至明嘉靖年间的一百六十年中,平滦诸州皆未遭塞外蒙古的侵扰之祸。

在明清战争中,三卫先后服属于后金政权,满清王朝建立后,成为清朝政府对内用兵的主力。

鲁旦巴氏,即源出兀良哈部,为乌梁海·乌尼吾巴的后裔。

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6月14日,清军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领大型战船三百余艘、水兵两万余人,从福建东山岛启程,进逼澎湖。延平王郑克塽派水军抵抗,激战历时七昼夜,清军水师一举攻克澎湖列岛,击毁郑军大小战船近二百艘,歼灭其精锐部队一万两千余人,收降近五千人。

澎湖失守,延平王郑克塽一下子惶乱起来,属下有主张降的,有主张守的,还有主张撤往吕宋的,一时没个结果。可是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施琅并没有即刻发兵攻台,而是在澎湖安顿下来,一面安抚当地百姓,一面将被俘的台湾兵将释放回台湾,释放前他还专门声明:“我绝对不会报私仇!当年杀害我父亲的人已经死去,与其他人毫不相干。”与此同时,施琅上疏朝廷,建议对郑氏集团实行招抚政策,争取和平统一台湾。对于施琅的做法,康熙十分赞赏。年幼的延平王郑克塽等人看到施琅的确没有杀害自己的意思,于是连忙派人到施琅军前请降。8月13日,施琅率军抵达台湾,由鹿耳门登陆上岸。至此,清政府成功平定台湾。

兀良哈部将领乌梁海·乌尼吾巴在随军平定台湾后驻留台湾府,其后裔子孙简称鲁旦巴氏,主要居于今台北市,后有汉化为单字汉姓鲁氏、旦氏、巴氏者。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

郡、国名

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

都司名

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辛酉(公元1621年)至明朝崇祯十五年壬午(公元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

军镇名

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

地区名

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一、dà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老河口,湖南之益阳,贵州之普安,云南之泸水、河口、马关,四川之通江、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藏、土家、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中文大字典》转引《姓苑》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周公旦之后。”周公,武王弟,名旦。此当系出姬姓。

2、又云:“齐桓公之后(有)桓氏,避仇改为亘氏、旦氏。”(按:齐有二桓公:一为姜姓,即公子小白,春秋时第一个霸主;一为田氏,名干,即齐太公,战国时齐君。)《姓氏词典》以为,此指“春秋时齐桓公”,故当系出姜姓。

3、其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宋绍兴三年,因国讳改桓为旦氏。”

二、

旦姓分布:云南镇雄、甘肃永昌、江西新干、台湾高雄、桃园、四川武胜、汉源、垫江、中江、彭县、纳溪、乐山等地均有此姓。

旦姓起源:

1、周文公第四子周公旦之后。

2、齐桓公之后有桓氏,因避仇改为亘氏、旦氏。

3、宋绍兴三年,以国讳,避赵桓之名讳,改桓氏为亘氏、旦氏,见《古今姓氏辨证》。亦见《姓苑》。

历史名人

郡望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

郡、国名

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

都司名

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辛酉(公元1621年)至明朝崇祯十五年壬午(公元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

军镇名

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

地区名

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一、dà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老河口,湖南之益阳,贵州之普安,云南之泸水、河口、马关,四川之通江、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藏、土家、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中文大字典》转引《姓苑》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周公旦之后。”周公,武王弟,名旦。此当系出姬姓。

2、又云:“齐桓公之后(有)桓氏,避仇改为亘氏、旦氏。”(按:齐有二桓公:一为姜姓,即公子小白,春秋时第一个霸主;一为田氏,名干,即齐太公,战国时齐君。)《姓氏词典》以为,此指“春秋时齐桓公”,故当系出姜姓。

3、其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宋绍兴三年,因国讳改桓为旦氏。”

二、

旦姓分布:云南镇雄、甘肃永昌、江西新干、台湾高雄、桃园、四川武胜、汉源、垫江、中江、彭县、纳溪、乐山等地均有此姓。

旦姓起源:

1、周文公第四子周公旦之后。

2、齐桓公之后有桓氏,因避仇改为亘氏、旦氏。

3、宋绍兴三年,以国讳,避赵桓之名讳,改桓氏为亘氏、旦氏,见《古今姓氏辨证》。亦见《姓苑》。

姓氏源流

一、dà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老河口,湖南之益阳,贵州之普安,云南之泸水、河口、马关,四川之通江、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藏、土家、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中文大字典》转引《姓苑》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周公旦之后。”周公,武王弟,名旦。此当系出姬姓。

2、又云:“齐桓公之后(有)桓氏,避仇改为亘氏、旦氏。”(按:齐有二桓公:一为姜姓,即公子小白,春秋时第一个霸主;一为田氏,名干,即齐太公,战国时齐君。)《姓氏词典》以为,此指“春秋时齐桓公”,故当系出姜姓。

3、其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宋绍兴三年,因国讳改桓为旦氏。”

二、

旦姓分布:云南镇雄、甘肃永昌、江西新干、台湾高雄、桃园、四川武胜、汉源、垫江、中江、彭县、纳溪、乐山等地均有此姓。

旦姓起源:

1、周文公第四子周公旦之后。

2、齐桓公之后有桓氏,因避仇改为亘氏、旦氏。

3、宋绍兴三年,以国讳,避赵桓之名讳,改桓氏为亘氏、旦氏,见《古今姓氏辨证》。亦见《姓苑》。

堂号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

郡、国名

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

都司名

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辛酉(公元1621年)至明朝崇祯十五年壬午(公元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

军镇名

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

地区名

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一、dà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上海之松江,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老河口,湖南之益阳,贵州之普安,云南之泸水、河口、马关,四川之通江、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藏、土家、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中文大字典》转引《姓苑》收载。《姓氏考略》注其源:

1、“周公旦之后。”周公,武王弟,名旦。此当系出姬姓。

2、又云:“齐桓公之后(有)桓氏,避仇改为亘氏、旦氏。”(按:齐有二桓公:一为姜姓,即公子小白,春秋时第一个霸主;一为田氏,名干,即齐太公,战国时齐君。)《姓氏词典》以为,此指“春秋时齐桓公”,故当系出姜姓。

3、其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宋绍兴三年,因国讳改桓为旦氏。”

二、

旦姓分布:云南镇雄、甘肃永昌、江西新干、台湾高雄、桃园、四川武胜、汉源、垫江、中江、彭县、纳溪、乐山等地均有此姓。

旦姓起源:

1、周文公第四子周公旦之后。

2、齐桓公之后有桓氏,因避仇改为亘氏、旦氏。

3、宋绍兴三年,以国讳,避赵桓之名讳,改桓氏为亘氏、旦氏,见《古今姓氏辨证》。亦见《姓苑》。

栏目导航

热门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