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ùn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633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www.522266.xyz
寸姓主要源自:芈姓。
寸姓起源一
源于古爨族,出自汉朝末期云南爨族政权贵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该支寸氏族人,原先住在滇东曲靖到川西南的巴县一带,他们分两次先后来到滇西的腾冲一带。在隋、唐时期,其寸氏的祖先是滇东曲靖一带的爨氏族人。唐朝时期,云南保山一带有民众造反,爨氏政权便派出军队到保山地区镇压,其军中即有一些爨氏族人,到了云南腾冲保山地区后,这部分爨氏族人就没再回去,而是留居当地生息繁衍,这就是来腾冲最早的寸氏族人。著名近现代游旅文学家艾芜(公元1904~1992年,原名汤道耕,笔名刘明、吴岩、汤爱吾、艾芜等;四川新都区清流镇连丰村人)在所著的《南行记》中,就记载有“寸师爷”,并说明该寸氏一族为云南腾冲地区的望族大姓。
自宋朝以后,爨氏一族中有人确觉自己的姓氏笔划实在太以繁琐,便以简代繁,取近谐音之字改为寸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寸氏族人大多分布在西南地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腾冲和中缅边境地区,其姓氏读音仍作cuàn,不可读作cùn。
寸姓起源二
源于芈姓,出自汉朝刘氏帝王后裔,属于夷化改姓汉化为氏。在倭奴平安时期(公元794~1191年)的公元815年所编纂的《阪上系图·新撰姓氏录》中,记载有一部分出自“倭汉直家族”或“东汉直家族”的汉朝刘氏皇族后裔的倭奴姓氏。
在明朝期间曾有返回中国大陆者,多在长江流域的江、浙、皖一带经商。后有留居不归者,复随汉俗取“寸”为姓氏,称寸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姓氏读音作cùn。
寸氏是一个很古老的多源流姓氏,
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但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四百七十三位,以腾越为郡望。主要分布于云南保山,德宏、大理、丽江、楚雄。陕西凤翔,贵州遵义,台湾新竹,台湾桃园,天津武清,山西太原,甘肃酒泉,云南景谷、泸水、通海,四川长寿。
(1)汉族寸姓,缅甸(华侨)等地均有分布。
寸姓保山市寸姓主要定居在板桥郭里村,金鸡乡金鸡村也有分布。保山坝寸姓原籍南京应天府,明代随军征战后先定居蒲缥,后从蒲缥移居板桥郭里村,传 26 代,人口已逾千人。施甸寸姓与保山寸姓同源,由蒲缥一支迁居,主要定居于由旺寸家村
寸待智,时朝公的孙子,现在在台湾定居,之前有回云南认祖寻根。为汉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德宏地区傣族等姓氏。华侨较出名的有:孙中山曾表彰和顺华侨寸海亭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寸尊寿,曼德勒华侨妇女联谊会主席寸守斌,缅甸国王的御厨寸建柱,集儒医商于一身的侨界翘楚寸怀云,缅甸和平地区华侨会会长寸待耀,玉石名商寸待助。
腾越郡:亦称腾越州。是历史上曾管辖和影响着怒江以西的广大地域,位于云南西部边陲保山市,离缅甸已经很近。明朝旅行家徐霞客在保山考察了四个多月,花了大量篇幅在他的《滇游日记》里详细描写了腾冲,称其为“极地边城”。那时的腾冲还叫“腾越州”,是非常繁华的边城。自唐朝起,腾充(冲)、藤(腾)越之称即交替使用。后自明朝嘉靖三年(甲申,公元1524年)至中华民国十九年(庚午,公元1930年)的四百零六年间,怒江以西的一个广阔的大行政区域(州、厅、道)一直以腾越命名(其间民国元年和二年称腾冲府)。因此,在这片土地上孕育、融汇、发展并于清朝中叶逐渐成型的滇西边地文化,便被称为腾越文化。腾越文化是以纯正的汉文化为主体,融汇了南诏文化、土著文化、东南亚文化和西洋文化的云南西陲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是一种开放的复合型文化,是具有丰富内涵的边地代表性文化。腾冲历史悠久,早在石器时代境内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商代晚期已进入铜器时代,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发展着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部落与部落之间进行着广泛的交流。腾冲地处西南丝绸之路“蜀·身毒国道”的要冲,在秦汉时期已是一个商贸重镇。唐南诏时“畴壤沃饶,人物殷凑”,筑腾充城,为云南西部重镇。宋大理国设腾冲府。元朝至元十一年(甲戌,公元1274年)改藤越州,又立藤越县,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改腾冲府,置腾越、越甸、古勇三县。元朝至元二十五年(戊子,公元1288年)罢州县,府如故,隶大理路。明朝洪武十五年(壬戌,公元1382年)设腾冲府,后废。明朝永乐元年(癸未,公元1403年)置腾冲守御千户所,隶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明朝宣德五年(庚戌,公元1430年)置腾冲土州。明朝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的三征麓川之役,以腾冲为战略基地和管制边境土司的触角,大军云集腾冲。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平息岳凤之乱,平叛大军从腾挥戈收复三宣。清朝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公元1687年)裁卫入州。清朝乾隆三十九年(甲午,公元1774年)置腾越州判分防南甸。清朝乾隆四十年(乙未,公元1775年)改腾越协为腾越镇。清朝嘉庆二十五年(庚辰,公元1820年)升腾越州为直隶厅,隶迤西道。清朝道光二年(壬午,公元1822年)降直隶厅为厅,隶永昌府。清朝道光三年(癸未,公元1823年)改腾越州判为经历,仍分防南甸。清朝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爆发了抗英的“马嘉理事件”和“甘稗地之战”。清朝宣统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以张文光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了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在腾冲建立了云南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滇西军都督府,出兵占领了整个滇西,促进了辛亥革命在云南的胜利。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改腾越厅为腾冲县。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撤消腾冲府。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迤西道改腾越道。民国六年(丁巳,公元1917年),五行政区直隶腾越道。民国十九年(庚午,公元1930年),裁腾越道,设云南第一殖边督办署于腾冲。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改第一殖边督办署为腾龙边区行政督署。民国三十一年(壬午,公元1942年)5月,日寇自缅甸侵入中国,占领腾冲城,腾冲人民配合抗日军队坚持抗战达两年之久,迎来了民国三十三年(甲申,公元1944年)中国远征军的滇西反攻,于同年9月14日光复腾冲,作为古城虽成了一片瓦砾场,但反攻战役中,军民用生命和鲜血共同谱写了彪炳史册的光辉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1950年成立腾冲县人民政府,隶保山行政专员公署。1956年保山专区合并入德宏自治州,腾冲县隶德宏州。1963年恢复保山专区专员公署建制,腾冲县隶属保山专区至今。
西蜀郡:秦时秦武公 公元 前697年时汉中郡、巴郡、陇西郡、蜀郡、叁川郡、南阳郡划为西蜀郡,其统治地区大抵以四川盆地(古为益州)范围。包括今天的广元、雅安、叙永、云阳,平武、青川、北川、宝兴、天全、洪雅、马边,成都、重庆、绵阳、自贡、宜宾、内江、南充、泸州等。
四川省重庆府:地处重庆市南部。南宋孝宗淳熙16年(1189年),光宗赵享封为恭王,以藩王受禅登帝位,自是“双重喜庆”,将恭州升为重庆府,重庆因此得名。元代,四川行中书省领重庆路等9路,省下设四道宣慰司,四川南道宣慰司驻重庆;顺帝至正10年(1357年),明玉珍入蜀,攻占重庆,分兵夺取四川各地,16年(1363年),明玉珍称帝,定重庆为都,国号夏。明太祖洪武4年(1371年),明灭夏,置重庆府。明清均府治巴(在今重庆市渝中区)。清末管辖巴(县治在今重庆市渝中区)、江津(县治在今重庆市江津区)、长寿(县治在今重庆市长寿区)、永川(县治在今重庆市永川区)、荣昌(今重庆市荣昌县)、綦江(今重庆市綦江县)、南川(县治在今重庆市南川区)、铜梁(今重庆市铜梁县)、大足(今重庆市大足县)、璧山(今重庆市璧山县)、定远(县治在今四川省武胜县城区)共11县;合(州治在今重庆市合川区)、涪(州治在今重庆市涪陵区)共2散州;江北(厅治在今重庆市渝北区)。
堂号:紫照堂
一、寸cù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获鹿,山西之太原、运城,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邱北、通海、兰坪等地均有分布。白族、汉族、傈僳族有此姓。《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姓氏考略》注引《姓氏寻源》云:“云南浪穹夷人有寸姓。”浪穹,即今洱海县。
二、寸cù
《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注引《姓氏寻源》云:“云南浪穹夷人有寸姓。”(按:“寸”作为姓氏,《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两收:一音cù;一音cùn。《汉语大字典》无cù音,姑兼收。)
三、寸
寸姓分布:云南东川、四川德昌、台湾等地均有此姓。
寸姓起源:白族姓。其先为滇东爨氏之裔,而后讹曰寸。云南浪穹(今云南洱源)夷人有寸姓。明云南鹤庆府土百夫长寸姓,亦系白族。
寸姓名人:
寸居敬,明时云南浪穹人,由举人历任怀庆府通判、陕西梓潼知县。
寸姓古代名人
寸宗大理国布燮(丞相)丞相
寸庆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1年)奉旨随傅友德、兰玉、沐英平定云南滇西后,驻守在腾冲,寸庆(在驻守腾越州时曾被封为领卫指挥兼随军参赞)、后因军功升至总旗,寸氏家族也是最早到和顺乡开基业的五姓(寸、刘、李、尹、贾)始祖之一。
寸玉明朝,明代弘冶(1488-1505),正德(1506-1521)时鸿胪寺戏班,四夷馆教授。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早期旅缅华侨。明弘治十七年(1504)因四夷馆译学失传多年,复开始命云南等行省镇守官访取精通各种外语、民族语并兼通汉语者选入宫廷,寸玉被选入缅甸教授馆授教授职,并鸿胪寺戏班,培养外语人才,接待外宾,出使缅甸,为古代中缅友好往来作出了贡献。寸玉在宫廷服务至正德十一年(1516)始退休回云南。明武宗赐寸玉敕书,说他“蚤究儒书,兼通译语,发身痒序,列职京朝……历年兹久,考绩惟勤,宜有渥恩,以市褒劝。”此400余年敕书碑文,至今尚存。寸玉回乡后,尚改修了大盈江河道,乡人至今尚说:“桥头老爷(寸家住大桥头)修大河,仿黄河九转十八湾,涝可排水,旱可蓄水”,有利于农田水利。至万历(1573--1620)间金齿腾越参将邓子龙到腾,曾书“白发朝仪”匾悬于寸玉家。
寸姓近代名人
寸开泰(1863~1925年),字晓亭,号心丹;云南腾冲洞坪人。著名清朝学者。
寸辅清(公元1905年),又名馥清,字佐廷,号芝坡,清朝同治六年,出生于腾冲县和顺乡。祖父为前清附贡生,父亲为国学生。寸辅清从小聪明好学,16岁入乡学,24岁考中辛卯科举人,之后,又三次赴京应试都告落第。但这一切并没有使寸辅清消沉下去,反而使他更添增了奋发作为的勇气,并声言:“此不足为经世之学也。”表现出自己极大的胸怀、理想和抱负。而当时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风云激荡,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清政府为了支付列强的巨额赔款和筹集“新政”经费,横征暴敛,民不聊生,民族灾难深重,人民因痛苦不堪而激起的起义、暴动、罢工等反抗此起彼伏。这些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同时也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迅速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当时出国留学和在国内开办新式学校已成为了一种潮流,并为资产阶级培养出了大批的知识分子。据资料载,1900年以前,中国留日学生不到100人,1906年激增至8000多人。英、法、美、德、比等国都有中国留学生,他们在留学中,既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又目击祖国的危难,因此爱国情绪非常强烈。他们中的有些人从西方资产阶级文明中吸收到有助于中国革命的思想,从而逐渐摆脱了改良派的思想羁绊,后来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这时,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革命派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寸辅清得以被推荐官费到日本留学,这一年是清朝光绪三十年甲辰,同时赴日留学的还有郡人李根源。寸辅清在东京就读于日本速成师范学校。留日期间,面对异域风情,经历风风雨雨之后,寸辅清激情喷发地写下了大量的诗文。这些诗文后来在李根源编纂的《永昌府文徵》中,被收录有诗72首。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孙中山由欧洲重返日本,八月二十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到会的百余人中,除甘肃省无留学生外,全国18个省都有人到会,寸辅清与李根源同时加入了同盟会,从此开始了宣传革命,反对清朝的活动。是年,寸辅清毕业回国,创设永昌师范学堂,接办腾越高等小学堂,为滇西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同时,在和顺乡组织“成新社”,宣传革命思想。后来,寸辅清的这些行动,遭到举人贺时雍的嫉恨,贺便以倡导革命之说密告到永昌府,致使寸辅清的行动受到监视。为此,寸辅清只得以知县选用身份,赴广西法政学堂学习,毕业考试列最优。之后,云南光复起义,寸辅清返滇后,任云南都督府军机参赞,同时任咨议局议员。寸辅清在任镇南县(今南华县)知县时,因力保一方平安,成绩卓著,得到大总统嘉奖,并被授予“六等嘉禾章”一枚。寸辅清还与杨觐东、李根源共同倡议修筑腾越铁路,在省里成立“滇蜀腾越铁路公司”,并随粮认股,积资钱银一百多万两,此后的个碧铁路,就是动用这笔钱款所修建成的。1915年,腾冲中学创办,寸辅清调回腾冲,任腾冲县立中学第一任校长。民国四年(公元19l5年),寸辅清终因积劳成疾不幸逝世,终年49岁。李根源先生赞日:“润富存乡献,成濂争边土,辅清创学校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8月,在来凤书院院址建立腾冲县立中学,委任寸馥清为第一任校长,为腾冲开办中学之始。次年学校迁新财神庙。
寸大进(1854~1942年),云南腾冲和顺人.著名抗日将领寸性奇之父,前清腾越守备,驻守边关多年功勋卓著,常受朝廷表彰,英殖民常常入侵云南边境,寸大进带领边境军民英勇反击。
寸性怡(公元1895年),字怀云,清朝同治八年出生于腾冲和顺乡上村一个贫苦农家,是明朝洪武二十三年随沐英、傅有德征云南时,由重庆巴县征调到腾的寸姓一世祖寸庆公的第十六代孙。清朝光绪二十一年,赴永昌府应岁试,一举考取了文生,也就是成为了秀才。寸性怡生前多年担任寸氏族长,他办事公道、认真,尽心料理宗族事务,排解族间各种纠纷,倡善抑恶,因而深得阖族老幼颂扬。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任其族长期间,寸氏宗祠年久失修,他除了从资金上大力鼎承外,还亲自在缅甸请建筑设计师规划设计,并顾请了印度工匠到和顺按图施工,用马帮运回来许多水泥——当时叫作“比腊泥”(即英国水泥)及钢筋等建筑材料,修建了跟和顺其他7家宗祠迥然不同,别开生面的宗祠大门,典型的南亚建筑风格在整个腾冲建筑史上可谓独树一帜,为腾越文化是中华文化与南亚、东南亚文化交汇的产物作了最好的物证注脚。可惜的是“文革”浩劫将原有建筑毁于一旦,近年才又用火山石按原式样复制,目前这道别具韵味的大门已成为了和顺魅力名镇最富特色的建筑名片之一。
寸品升云南腾冲和顺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驱。其所起草的“讨袁檄文”被胡适称为“天南第一笔”。后为民国成立为众议院议员。
寸性奇(1895~1941年),云南腾冲和顺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抗日英烈。
寸海亭(1855年—?待考),云南腾冲和顺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驱,旅缅侨领、老同盟会员,“寸家玉”创名者。
寸仲猷(1898~1942年),云南腾冲和顺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驱、教育家。在云南腾冲保山县和顺镇,有个中国第一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他的创始人,就是寸馥清和寸仲猷。和顺图书馆的前进路上,有汗水,有智慧,有心血,还有生命。1938年写下《本馆经济史略》的寸仲猷先生,是和顺书报社的两名发起人之一,是和顺图书馆的一名“接生婆”。寸仲猷是位文化多面手,不仅古文功底深厚,且精通缅、英两种语言。还为益群中学的建立出过大力,为和顺“星光音乐社”捐赠过音乐器材,是腾冲集邮界的先驱。为了家乡的文化事业,为了和顺图书馆这个“婴儿”健康成长,寸仲猷往来于中缅之间。除了募筹资金外,在缅甸设立驻缅经理处,北京、上海等内地城市出版的书报经香港到仰光转入腾冲,解决了内地书报迟迟运不到边城的困难。,可惜的是1942年4月,日寇席卷缅甸,寸仲猷满腔悲愤,将各地寄给图书馆的书报和家产打理好驮运回国,路上被土匪杀害。劫匪们打开驮子大失所望,看见的是大量书报和集邮邮票,根本就没有什么金银珠宝。这位活了四十四个春秋的和顺图书馆的奠基人之一虽然肉体毁了,但寸仲猷制赠给馆里的钢印至今还在使用。印把上“寸嗣徽赠”四个大字灼灼耀眼,铭记着他的奉献,辉映着他的人生,也使人看到当时和顺乡人的拳拳赤心。
寸馥清清朝,寸辅清,又名馥清,字佐廷,号芝坡,清朝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出生于腾冲县和顺乡。祖父为前清附贡生,父亲为国学生。寸辅清从小聪明好学,16岁入乡学,24岁考中辛卯科举人,之后,又三次赴京应试都告落第。但这一切并没有使寸辅清消沉下去,反而使他更添增了奋发作为的勇气,并声言:“此不足为经世之学也。”表现出自己极大的胸怀、理想和抱负。而当时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风云激荡,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清政府为了支付列强的巨额赔款和筹集“新政”经费,横征暴敛,民不聊生,民族灾难深重,人民因痛苦不堪而激起的起义、暴动、罢工等反抗此起彼伏。这些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同时也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迅速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当时出国留学和在国内开办新式学校已成为了一种潮流,并为资产阶级培养出了大批的知识分子。据资料载,1900年以前,中国留日学生不到100人,1906年激增至8000多人。英、法、美、德、比等国都有中国留学生,他们在留学中,既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又目击祖国的危难,因此爱国情绪非常强烈。他们中的有些人从西方资产阶级文明中吸收到有助于中国革命的思想,从而逐渐摆脱了改良派的思想羁绊,后来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这时,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革命派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寸辅清得以被推荐官费到日本留学,这一年是清朝光绪三十年甲辰(公元1904年),同时赴日留学的还有郡人李根源。寸辅清在东京就读于日本速成师范学校。留日期间,面对异域风情,经历风风雨雨之后,寸辅清激情喷发地写下了大量的诗文。这些诗文后来在李根源编纂的《永昌府文徵》中,被收录有诗72首(篇)。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七月,孙中山由欧洲重返日本,八月二十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到会的百余人中,除甘肃省无留学生外,全国18个省都有人到会,寸辅清与李根源同时加入了同盟会,从此开始了宣传革命,反对清朝的活动。是年,寸辅清毕业回国,创设永昌师范学堂,接办腾越高等小学堂,为滇西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同时,在和顺乡组织“成新社”,宣传革命思想。后来,寸辅清的这些行动,遭到举人贺时雍的嫉恨,贺便以倡导革命之说密告到永昌府,致使寸辅清的行动受到监视。为此,寸辅清只得以知县选用身份,赴广西法政学堂学习,毕业考试列最优。之后,云南光复起义,寸辅清返滇后,任云南都督府军机参赞,同时任咨议局议员。寸辅清在任镇南县(今南华县)知县时,因力保一方平安,成绩卓著,得到大总统嘉奖,并被授予“六等嘉禾章”一枚。寸辅清还与杨觐东、李根源共同倡议修筑腾越铁路,在省里成立“滇蜀腾越铁路公司”,并随粮认股,积资钱银一百多万两,此后的个碧铁路,就是动用这笔钱款所修建成的。1915年,腾冲中学创办,寸辅清调回腾冲,任腾冲县立中学第一任校长。民国四年(公元19l5年),寸辅清终因积劳成疾不幸逝世,终年49岁。李根源先生赞日:“润富存乡献,成濂争边土,辅清创学校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8月,在来凤书院院址建立腾冲县立中学,委任寸馥清为第一任校长,为腾冲开办中学之始。次年,学校迁新财神庙。
腾越郡:亦称腾越州。是历史上曾管辖和影响着怒江以西的广大地域,位于云南西部边陲保山市,离缅甸已经很近。明朝旅行家徐霞客在保山考察了四个多月,花了大量篇幅在他的《滇游日记》里详细描写了腾冲,称其为“极地边城”。那时的腾冲还叫“腾越州”,是非常繁华的边城。自唐朝起,腾充(冲)、藤(腾)越之称即交替使用。后自明朝嘉靖三年(甲申,公元1524年)至中华民国十九年(庚午,公元1930年)的四百零六年间,怒江以西的一个广阔的大行政区域(州、厅、道)一直以腾越命名(其间民国元年和二年称腾冲府)。因此,在这片土地上孕育、融汇、发展并于清朝中叶逐渐成型的滇西边地文化,便被称为腾越文化。腾越文化是以纯正的汉文化为主体,融汇了南诏文化、土著文化、东南亚文化和西洋文化的云南西陲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是一种开放的复合型文化,是具有丰富内涵的边地代表性文化。腾冲历史悠久,早在石器时代境内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商代晚期已进入铜器时代,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发展着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部落与部落之间进行着广泛的交流。腾冲地处西南丝绸之路“蜀·身毒国道”的要冲,在秦汉时期已是一个商贸重镇。唐南诏时“畴壤沃饶,人物殷凑”,筑腾充城,为云南西部重镇。宋大理国设腾冲府。元朝至元十一年(甲戌,公元1274年)改藤越州,又立藤越县,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改腾冲府,置腾越、越甸、古勇三县。元朝至元二十五年(戊子,公元1288年)罢州县,府如故,隶大理路。明朝洪武十五年(壬戌,公元1382年)设腾冲府,后废。明朝永乐元年(癸未,公元1403年)置腾冲守御千户所,隶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明朝宣德五年(庚戌,公元1430年)置腾冲土州。明朝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的三征麓川之役,以腾冲为战略基地和管制边境土司的触角,大军云集腾冲。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平息岳凤之乱,平叛大军从腾挥戈收复三宣。清朝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公元1687年)裁卫入州。清朝乾隆三十九年(甲午,公元1774年)置腾越州判分防南甸。清朝乾隆四十年(乙未,公元1775年)改腾越协为腾越镇。清朝嘉庆二十五年(庚辰,公元1820年)升腾越州为直隶厅,隶迤西道。清朝道光二年(壬午,公元1822年)降直隶厅为厅,隶永昌府。清朝道光三年(癸未,公元1823年)改腾越州判为经历,仍分防南甸。清朝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爆发了抗英的“马嘉理事件”和“甘稗地之战”。清朝宣统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以张文光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了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在腾冲建立了云南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滇西军都督府,出兵占领了整个滇西,促进了辛亥革命在云南的胜利。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改腾越厅为腾冲县。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撤消腾冲府。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迤西道改腾越道。民国六年(丁巳,公元1917年),五行政区直隶腾越道。民国十九年(庚午,公元1930年),裁腾越道,设云南第一殖边督办署于腾冲。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改第一殖边督办署为腾龙边区行政督署。民国三十一年(壬午,公元1942年)5月,日寇自缅甸侵入中国,占领腾冲城,腾冲人民配合抗日军队坚持抗战达两年之久,迎来了民国三十三年(甲申,公元1944年)中国远征军的滇西反攻,于同年9月14日光复腾冲,作为古城虽成了一片瓦砾场,但反攻战役中,军民用生命和鲜血共同谱写了彪炳史册的光辉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1950年成立腾冲县人民政府,隶保山行政专员公署。1956年保山专区合并入德宏自治州,腾冲县隶德宏州。1963年恢复保山专区专员公署建制,腾冲县隶属保山专区至今。
西蜀郡:秦时秦武公 公元 前697年时汉中郡、巴郡、陇西郡、蜀郡、叁川郡、南阳郡划为西蜀郡,其统治地区大抵以四川盆地(古为益州)范围。包括今天的广元、雅安、叙永、云阳,平武、青川、北川、宝兴、天全、洪雅、马边,成都、重庆、绵阳、自贡、宜宾、内江、南充、泸州等。
四川省重庆府:地处重庆市南部。南宋孝宗淳熙16年(1189年),光宗赵享封为恭王,以藩王受禅登帝位,自是“双重喜庆”,将恭州升为重庆府,重庆因此得名。元代,四川行中书省领重庆路等9路,省下设四道宣慰司,四川南道宣慰司驻重庆;顺帝至正10年(1357年),明玉珍入蜀,攻占重庆,分兵夺取四川各地,16年(1363年),明玉珍称帝,定重庆为都,国号夏。明太祖洪武4年(1371年),明灭夏,置重庆府。明清均府治巴(在今重庆市渝中区)。清末管辖巴(县治在今重庆市渝中区)、江津(县治在今重庆市江津区)、长寿(县治在今重庆市长寿区)、永川(县治在今重庆市永川区)、荣昌(今重庆市荣昌县)、綦江(今重庆市綦江县)、南川(县治在今重庆市南川区)、铜梁(今重庆市铜梁县)、大足(今重庆市大足县)、璧山(今重庆市璧山县)、定远(县治在今四川省武胜县城区)共11县;合(州治在今重庆市合川区)、涪(州治在今重庆市涪陵区)共2散州;江北(厅治在今重庆市渝北区)。
堂号:紫照堂
一、寸cù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获鹿,山西之太原、运城,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邱北、通海、兰坪等地均有分布。白族、汉族、傈僳族有此姓。《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姓氏考略》注引《姓氏寻源》云:“云南浪穹夷人有寸姓。”浪穹,即今洱海县。
二、寸cù
《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注引《姓氏寻源》云:“云南浪穹夷人有寸姓。”(按:“寸”作为姓氏,《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两收:一音cù;一音cùn。《汉语大字典》无cù音,姑兼收。)
三、寸
寸姓分布:云南东川、四川德昌、台湾等地均有此姓。
寸姓起源:白族姓。其先为滇东爨氏之裔,而后讹曰寸。云南浪穹(今云南洱源)夷人有寸姓。明云南鹤庆府土百夫长寸姓,亦系白族。
寸姓名人:
寸居敬,明时云南浪穹人,由举人历任怀庆府通判、陕西梓潼知县。
一、寸cù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获鹿,山西之太原、运城,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邱北、通海、兰坪等地均有分布。白族、汉族、傈僳族有此姓。《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姓氏考略》注引《姓氏寻源》云:“云南浪穹夷人有寸姓。”浪穹,即今洱海县。
二、寸cù
《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注引《姓氏寻源》云:“云南浪穹夷人有寸姓。”(按:“寸”作为姓氏,《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两收:一音cù;一音cùn。《汉语大字典》无cù音,姑兼收。)
三、寸
寸姓分布:云南东川、四川德昌、台湾等地均有此姓。
寸姓起源:白族姓。其先为滇东爨氏之裔,而后讹曰寸。云南浪穹(今云南洱源)夷人有寸姓。明云南鹤庆府土百夫长寸姓,亦系白族。
寸姓名人:
寸居敬,明时云南浪穹人,由举人历任怀庆府通判、陕西梓潼知县。
腾越郡:亦称腾越州。是历史上曾管辖和影响着怒江以西的广大地域,位于云南西部边陲保山市,离缅甸已经很近。明朝旅行家徐霞客在保山考察了四个多月,花了大量篇幅在他的《滇游日记》里详细描写了腾冲,称其为“极地边城”。那时的腾冲还叫“腾越州”,是非常繁华的边城。自唐朝起,腾充(冲)、藤(腾)越之称即交替使用。后自明朝嘉靖三年(甲申,公元1524年)至中华民国十九年(庚午,公元1930年)的四百零六年间,怒江以西的一个广阔的大行政区域(州、厅、道)一直以腾越命名(其间民国元年和二年称腾冲府)。因此,在这片土地上孕育、融汇、发展并于清朝中叶逐渐成型的滇西边地文化,便被称为腾越文化。腾越文化是以纯正的汉文化为主体,融汇了南诏文化、土著文化、东南亚文化和西洋文化的云南西陲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是一种开放的复合型文化,是具有丰富内涵的边地代表性文化。腾冲历史悠久,早在石器时代境内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商代晚期已进入铜器时代,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发展着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部落与部落之间进行着广泛的交流。腾冲地处西南丝绸之路“蜀·身毒国道”的要冲,在秦汉时期已是一个商贸重镇。唐南诏时“畴壤沃饶,人物殷凑”,筑腾充城,为云南西部重镇。宋大理国设腾冲府。元朝至元十一年(甲戌,公元1274年)改藤越州,又立藤越县,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改腾冲府,置腾越、越甸、古勇三县。元朝至元二十五年(戊子,公元1288年)罢州县,府如故,隶大理路。明朝洪武十五年(壬戌,公元1382年)设腾冲府,后废。明朝永乐元年(癸未,公元1403年)置腾冲守御千户所,隶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明朝宣德五年(庚戌,公元1430年)置腾冲土州。明朝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的三征麓川之役,以腾冲为战略基地和管制边境土司的触角,大军云集腾冲。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平息岳凤之乱,平叛大军从腾挥戈收复三宣。清朝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公元1687年)裁卫入州。清朝乾隆三十九年(甲午,公元1774年)置腾越州判分防南甸。清朝乾隆四十年(乙未,公元1775年)改腾越协为腾越镇。清朝嘉庆二十五年(庚辰,公元1820年)升腾越州为直隶厅,隶迤西道。清朝道光二年(壬午,公元1822年)降直隶厅为厅,隶永昌府。清朝道光三年(癸未,公元1823年)改腾越州判为经历,仍分防南甸。清朝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爆发了抗英的“马嘉理事件”和“甘稗地之战”。清朝宣统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以张文光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了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在腾冲建立了云南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滇西军都督府,出兵占领了整个滇西,促进了辛亥革命在云南的胜利。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改腾越厅为腾冲县。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撤消腾冲府。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迤西道改腾越道。民国六年(丁巳,公元1917年),五行政区直隶腾越道。民国十九年(庚午,公元1930年),裁腾越道,设云南第一殖边督办署于腾冲。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改第一殖边督办署为腾龙边区行政督署。民国三十一年(壬午,公元1942年)5月,日寇自缅甸侵入中国,占领腾冲城,腾冲人民配合抗日军队坚持抗战达两年之久,迎来了民国三十三年(甲申,公元1944年)中国远征军的滇西反攻,于同年9月14日光复腾冲,作为古城虽成了一片瓦砾场,但反攻战役中,军民用生命和鲜血共同谱写了彪炳史册的光辉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1950年成立腾冲县人民政府,隶保山行政专员公署。1956年保山专区合并入德宏自治州,腾冲县隶德宏州。1963年恢复保山专区专员公署建制,腾冲县隶属保山专区至今。
西蜀郡:秦时秦武公 公元 前697年时汉中郡、巴郡、陇西郡、蜀郡、叁川郡、南阳郡划为西蜀郡,其统治地区大抵以四川盆地(古为益州)范围。包括今天的广元、雅安、叙永、云阳,平武、青川、北川、宝兴、天全、洪雅、马边,成都、重庆、绵阳、自贡、宜宾、内江、南充、泸州等。
四川省重庆府:地处重庆市南部。南宋孝宗淳熙16年(1189年),光宗赵享封为恭王,以藩王受禅登帝位,自是“双重喜庆”,将恭州升为重庆府,重庆因此得名。元代,四川行中书省领重庆路等9路,省下设四道宣慰司,四川南道宣慰司驻重庆;顺帝至正10年(1357年),明玉珍入蜀,攻占重庆,分兵夺取四川各地,16年(1363年),明玉珍称帝,定重庆为都,国号夏。明太祖洪武4年(1371年),明灭夏,置重庆府。明清均府治巴(在今重庆市渝中区)。清末管辖巴(县治在今重庆市渝中区)、江津(县治在今重庆市江津区)、长寿(县治在今重庆市长寿区)、永川(县治在今重庆市永川区)、荣昌(今重庆市荣昌县)、綦江(今重庆市綦江县)、南川(县治在今重庆市南川区)、铜梁(今重庆市铜梁县)、大足(今重庆市大足县)、璧山(今重庆市璧山县)、定远(县治在今四川省武胜县城区)共11县;合(州治在今重庆市合川区)、涪(州治在今重庆市涪陵区)共2散州;江北(厅治在今重庆市渝北区)。
堂号:紫照堂
一、寸cù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获鹿,山西之太原、运城,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邱北、通海、兰坪等地均有分布。白族、汉族、傈僳族有此姓。《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姓氏考略》注引《姓氏寻源》云:“云南浪穹夷人有寸姓。”浪穹,即今洱海县。
二、寸cù
《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注引《姓氏寻源》云:“云南浪穹夷人有寸姓。”(按:“寸”作为姓氏,《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两收:一音cù;一音cùn。《汉语大字典》无cù音,姑兼收。)
三、寸
寸姓分布:云南东川、四川德昌、台湾等地均有此姓。
寸姓起源:白族姓。其先为滇东爨氏之裔,而后讹曰寸。云南浪穹(今云南洱源)夷人有寸姓。明云南鹤庆府土百夫长寸姓,亦系白族。
寸姓名人:
寸居敬,明时云南浪穹人,由举人历任怀庆府通判、陕西梓潼知县。
其他姓氏
[ 寸 ]的同部首字 - [ 寸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