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ǔ,chǔ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231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201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225 |
1995年 | 192 | 1987年 | 222 | 1982年 | 211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11 |
内容来源于:www.522266.xyz
褚姓主要源自:姬姓、子姓。
褚姓起源一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官吏褚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褚师,亦称市令,是春秋时期周王室设置的一种官位,专职负责掌管集市和贸易,兼有今商务部长和工商管理局局长的职能。后来宋国、卫国、郑国等诸侯国都设有褚师之官。在史籍《左传·昭公二年》中就记载:“郑公孙黑请以印为褚师。”这里说的“印”,就是指郑国大夫印段,曾作著名的《蟋蟀》。褚师,就是市官,因此又称褚师印段、褚师印等。周景王姬贵五年(郑简公姬嘉二十六年,公元前540年),郑穆公姬子兰之孙公孙黑曾试图作乱,被子产(公孙侨)发觉,予以制止。公孙黑自知不免一死,遂请求让印段出任褚师之职。由于印段确然十分有才华,子产便批准了公孙黑的请求,然后令公孙黑自缢而死,免得由司徒来论罪,那样会株连许多别的人。
在褚师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褚师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褚氏,世代相传至今。
褚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邑地褚,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姓氏寻源》记载,西周时期,有一个叫“褚”的地方(今河南洛阳),在史籍《左传》中更明确地提到洛阳县南部有一处褚氏亭,在史籍《后汉·郡国志》上也记载着洛阳有褚氏渠,两书同时认定都是“周有褚地,居之者以为氏”。
在褚地居住之著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褚氏。
褚姓起源三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宋国恭公之子段之后的封地,属于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记载,褚氏出自子姓,本为殷商王族后裔。春秋时期,宋恭公(宋共公)子瑕有个儿子叫子段,字子石,食采于褚邑(今河南洛阳),因“其德可师”,故时人称之为褚师。
在子段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褚氏;亦有以先祖称号为姓氏者,称褚师氏,后也省文简化为单姓褚氏、师氏,还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石氏,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褚氏被史称为褚氏正宗。褚氏族人大多尊奉子段为得姓始祖。
褚姓起源四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褚库尔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褚库尔氏,亦称楚库勒氏、车勒库勒氏、车克里氏等,满语为Cukule Hala,世居楚库勒(今黑龙江支流黑河以北俄罗斯境内褚库尔村),以地为氏。后有达斡尔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
在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达斡尔族、锡伯族褚库尔氏多冠汉姓为褚氏、楚氏、金氏等。
褚姓起源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末清初蒙古副都统萨尔图·褚库,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萨尔图氏,源出元朝时期撒勒只兀惕氏(山只昆氏)后裔,通古斯语为“Sartu”,世居敖汉部(今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扎鲁特(今内蒙古通辽扎鲁特旗)、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artu Hala。在明朝时期,萨尔图氏族人中即冠汉姓为山氏、萨氏等。
萨尔图·褚库逝世后,其子萨尔图·海存承袭其职爵,并以父名“褚库”为姓氏。在褚库氏族人中,还有后裔子入伊斯兰教者,以先祖之名汉化为单姓,成为今天的回族褚氏,世代相传至今。
褚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二十三位,人口约四十四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7%左右。褚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褚氏位列宋版《百家姓》第11席,褚姓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其一说是出自河南。春秋时宋国恭公的儿子子石由于德行可嘉,被恭公任命为“褚师”,相当于今天的市长的职位,其子孙就以此作为自己的姓氏。关于褚姓之源的另一种说法是,在《左传》中曾提到洛阳的南方有褚氏亭;《后汉书·郡国志》里又记载有褚氏渠,褚姓是因地名而得姓的。不过,不管是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褚姓的发源地在河南是可以肯定的。另外,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有褚被赐姓、冒姓的文字记载,褚姓的中国人在血统上是很单纯的。褚姓的中国人,还有最值得自夸耀,就是血缘上的纯种。别的大姓,也许由于树高影长的缘故,发展到后来都无可避免地混入了他族的血统,或被赐姓、被冒姓,以致增加了子孙的混淆不清,甚至无法确实追溯到自己的真正来处。而褚姓的后代就不会有这种困扰,因为到时下为止,还没有发现过褚姓被冒用的记录。褚姓虽然人不多族不繁,显得有点单薄,但至少有这一点是足以自喜的——姓褚的人,都是纯粹的汉族。另外一个值得褚姓中国人自傲的,就是他们的族人虽然不多,在历史上有名气的人却着实不少,象鼎鼎大名的唐朝有镇四长史褚秀之,“十八学士”之一褚亮,唐朝名臣褚遂良,就是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褚遂良是唐太宗的谏议大夫,博学多才,直言敢谏,非常受到朝廷的器重。太宗临死时,并与长孙无忌同受顾命。这位一代忠良名臣,同时也是一位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的大书法家,他的隶书和楷书,1300多年来享誉不衰。褚姓的起源是在河南,因此,褚姓郡望河南郡(汉高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湖南慈利 临澧 常德褚氏
远祖遂良,十九世至通甫、明甫,原居河南开封府杞县白石村,元至正12年(1352)迁湖广孝感县。二十一世秀益又迁湖南慈利。递传至逢才公,居三都,生二子:文魁、文选,分为二房。清光绪18年(1892)始修族谱,1999年续修。以通甫为慈利一代祖。总祠位于慈利县南正街。
慈利支派:国朝相延万年盛,家道宏开百世昌,尊祖敬宗光大典,敦仁本羲绍先芳,希明泽远传心学,登善德隆启忠良。圣代佑贤广辅佐,永膺福祚际嘉祥。湖南常德、津市、临澧也有褚姓。
常德支派:正大光明,天开有道,百世昌。
临澧支派:国朝相士万年盛,家道宏开百世昌,尊祖敬宗光大典,居仁由羲绍先芳。
湖南华容万庾字藏岭褚氏
一世祖遂良,字登善,江西余干县洪博村人。十九世通甫自河南开封杞县逃迁湖北云梦。后裔启明(“在”字派)为生活所迫,于清同治6年(1867)由监利茅圻河迁居华容万庾字藏岭落居。通甫后裔现分居监利茅圻河、洪湖虎场镇、华容万庾镇塌西湖、安乡官垱镇、平江等地。祖祠建于湖北云梦。
老派:(自三十世始)在能修有,范山模水,观玉式金,和平忠厚,正大光明,永承先泽,克振家声。
新派:宏道传继,诗书联新,敦品立行,四维全遵。堂名登瀛。
湖北应城的褚姓
应城褚氏始祖是唐初著名书法家褚遂良.
第 一 世 第 二 世 第 三 世 第 四 世 第 五 世 第 六 世 第 七 世
遂良—————仪————范—————瑶————滕————龙跃————渊 召—
(遂良居江西铙州府余县唐太宗时人) ( 因宋太祖匡胤起兵龙跃转籍入河开封府杞县)
第 八 世 第 九 世 第 十 世 第十一世 第十二世 第十三世 第十四世
魁(纯)————陶—————清————向—————翔—————昆————淇——
第十五世 第十六世 第十七世 第十八世 第十九世 第二十世
敦厚————伯玉————终南———大鹏————通甫 明甫(安仁 安义 安礼 安智 安信)
明甫系生元朝顺帝六年庚辰,行二.与兄通甫公自河南迁居于湖广孝感县就居.未几,而红巾兵燮转徙四川迨.洪武初独犹三塘抵云梦家於南非乡.明甫公长子安仁,字精纯.生于梦县.明洪武三十年戍寅五月初五午时迁居应城县.卒于明永乐年间葬孝邑北径嘴赤土坡之阳,号曰:出水莲花,子山午向。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一、褚chǔ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景县、乐亭,山东之鱼台、平邑、东平、平度,陕西之韩城,甘肃之酒泉,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马关,广东之高要,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壮族、傈僳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左传》‘王宿于褚氏。’(注):‘洛阳县南有褚氏亭。’《后汉·郡国志》:‘洛阳有褚氏聚。’盖周有褚地,居之者以为氏。望出河南。”
2、郑樵则云:“即褚师氏。”褚师,春秋时宋、卫、郑等国皆设此官,以掌管市集。遂以官命氏而为褚师氏,省而为褚氏。按:或云:“本自殷后,宋恭公子石,(《姓氏词典》引作‘宋共公之子叚’)食采于褚,其德可师,号曰褚师,因而命氏也。”——褚师氏,后世略去“师”,遂为褚氏。然卫亦有褚师,不独宗也。故褚氏,或系出子姓;或系出姬姓。
3、现代傈僳族之褚氏出自海扒氏族。傈僳语“海彼”,指花松鼠,或以为氏族图腾。遂以名氏族,称“海扒”,即鼠氏族。相传有昆仲二人,其兄与由花松鼠可变成的姑娘结婚,繁衍后代,是为鼠氏族。以氏族名代姓。后或改为单姓“褚”,据“海扒”之意“鼠”谐“褚”而得。
二、褚
褚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尤以江苏、辽宁等省多此姓,两省褚姓约占全国汉族褚姓人口34%。
褚姓起源:
1、系自子姓。春秋时宋共公之子段,字子石,食采于褚(故城在今河南洛阳东),号曰褚师,生公孙肥,子孙因以为褚氏。或云,即褚师氏,后省师为褚氏。
2、周有褚地(故城在今河南洛阳南之褚氏亭。
3、彝族姓。
褚姓名人:
褚承真,周时人。褚遂良,唐时钱塘人,累官中书令,后封河南郡公。
郡望:河南。
褚姓古代名人
褚少孙西汉,经、史学家,元帝、成帝的博士,曾补写过司马迁的《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褚少孙开创了鲁诗学之先声。
褚飞燕三国,也就是魏国将领张燕,本姓褚。张燕,常山真定人也,本姓褚。黄巾起,燕合聚少年为群盗,在山泽闲转攻,还真定,觽万余人。博陵张牛角亦起觽,自号将兵从事,与燕合。燕推牛角为帅,俱攻廮陶。牛角为飞矢所中。被创且死,令觽奉燕,告曰:“必以燕为帅。”牛角死,觽奉燕,故改姓张。燕剽捍捷速过人,故军中号曰飞燕。其后人觽寝广,常山、赵郡、中山、上党、河内诸山谷皆相通,其小帅孙轻、王当等,各以部觽从燕,觽至百万,号曰黑山。灵帝不能征,河北诸郡被其害。燕遣人至京都乞降,拜燕平难中郎将。①是后,董卓迁天子于长安,天下兵数起,燕遂以其觽与豪杰相结。袁绍与公孙瓒争冀州,燕遣将杜长等助瓒,与绍战,为绍所败,人觽稍散,太祖将定冀州,燕遣使求佐王师,拜平北将军;率觽诣邺,封安国亭侯,邑五百户。燕薨,子方嗣。方薨,子融嗣。②
褚契晋朝,字武良,褚氏后裔。任安东将军,后徙居曲阿(里庄西褚村),褚契成为江苏省丹阳褚姓的始祖。
褚亮唐朝,丹阳人,褚契之九世孙,官至散骑常侍,被史家称之为江左名流。褚亮生有遂贤、遂良2子。次子遂良,字登善,为唐朝宰相,也是著名的书法家,家住丹阳里庄东褚村。
褚遂良(596-658,或597-659),一作阳翟人,字登善,唐代钱塘(今杭州)人,褚亮之子。高宗时,封河南郡公,任尚书右仆射,世称“褚河南”。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褚遂良力谏不纳,乞归田里。累贬爱州刺史,以忧愤而卒。褚遂良博涉文史,工楷、隶,书学锺繇、王羲之,而成古雅瘦劲之体。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法家。有集及墨迹传世,其代表作有《房玄龄碑》、《伊阙佛龛记》、《雁塔圣教序》等。据光绪《丹阳县志》载,仆射褚遂良墓在县城东南竹塘村。
褚德培明朝,山东兰陵郡峄县人(现山东省峄城区)字集禧、号嵩华、别号元在,御史。万历年乙卯举于乡,崇祯戊辰成进士。初授官为征仕郎行司行人、升任都察院监察御史,因政绩卓著又被明朝皇帝钦命为陕西道监察御史。文官北上救驾、为明朝皇帝立下汗马功劳。因劳累过度53岁病逝。崇祯皇帝为褚德培旨令建牌坊,(现枣庄市峄城区牌坊街),享食报府、县、乡建贤祠。(现枣庄市薛城区南常村兰陵褚氏祠堂)
褚德培文采高卓、一生所著诗书颇多,如【兰台谏草】、【城台纪蠢】、【问蜀】、【燕山市艺】等、流传于世。
褚廷璋清朝,江苏长洲人,字左莪,号筠心。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以事降主事,乞归。精通等音字母之学。有《西域图志》、《西域同文志》、《筠心书屋诗钞》。
褚民谊(公元1884~1946年),原名褚明遗,字重行;浙江吴兴人。褚民谊著有《欧游回忆录》、《国术源流考》等。
褚玉璞(公元1887~1929年),字蕴山;山东梁山拳铺乡褚庄人。著名奉系军阀将领。
褚应璜(公元1908~1985年),浙江嘉兴人。著名电机制造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褚辅成(公元1873~1948年),字慧僧;浙江嘉兴人。著名九三学社发起人之一、中央理事。
褚凤仪(公元?~1975年待考),褚辅成之子;浙江嘉兴人。著名统计学家。
褚裒东晋,将领,官至北大将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一、褚chǔ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景县、乐亭,山东之鱼台、平邑、东平、平度,陕西之韩城,甘肃之酒泉,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马关,广东之高要,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壮族、傈僳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左传》‘王宿于褚氏。’(注):‘洛阳县南有褚氏亭。’《后汉·郡国志》:‘洛阳有褚氏聚。’盖周有褚地,居之者以为氏。望出河南。”
2、郑樵则云:“即褚师氏。”褚师,春秋时宋、卫、郑等国皆设此官,以掌管市集。遂以官命氏而为褚师氏,省而为褚氏。按:或云:“本自殷后,宋恭公子石,(《姓氏词典》引作‘宋共公之子叚’)食采于褚,其德可师,号曰褚师,因而命氏也。”——褚师氏,后世略去“师”,遂为褚氏。然卫亦有褚师,不独宗也。故褚氏,或系出子姓;或系出姬姓。
3、现代傈僳族之褚氏出自海扒氏族。傈僳语“海彼”,指花松鼠,或以为氏族图腾。遂以名氏族,称“海扒”,即鼠氏族。相传有昆仲二人,其兄与由花松鼠可变成的姑娘结婚,繁衍后代,是为鼠氏族。以氏族名代姓。后或改为单姓“褚”,据“海扒”之意“鼠”谐“褚”而得。
二、褚
褚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尤以江苏、辽宁等省多此姓,两省褚姓约占全国汉族褚姓人口34%。
褚姓起源:
1、系自子姓。春秋时宋共公之子段,字子石,食采于褚(故城在今河南洛阳东),号曰褚师,生公孙肥,子孙因以为褚氏。或云,即褚师氏,后省师为褚氏。
2、周有褚地(故城在今河南洛阳南之褚氏亭。
3、彝族姓。
褚姓名人:
褚承真,周时人。褚遂良,唐时钱塘人,累官中书令,后封河南郡公。
郡望:河南。
一、褚chǔ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景县、乐亭,山东之鱼台、平邑、东平、平度,陕西之韩城,甘肃之酒泉,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马关,广东之高要,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壮族、傈僳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左传》‘王宿于褚氏。’(注):‘洛阳县南有褚氏亭。’《后汉·郡国志》:‘洛阳有褚氏聚。’盖周有褚地,居之者以为氏。望出河南。”
2、郑樵则云:“即褚师氏。”褚师,春秋时宋、卫、郑等国皆设此官,以掌管市集。遂以官命氏而为褚师氏,省而为褚氏。按:或云:“本自殷后,宋恭公子石,(《姓氏词典》引作‘宋共公之子叚’)食采于褚,其德可师,号曰褚师,因而命氏也。”——褚师氏,后世略去“师”,遂为褚氏。然卫亦有褚师,不独宗也。故褚氏,或系出子姓;或系出姬姓。
3、现代傈僳族之褚氏出自海扒氏族。傈僳语“海彼”,指花松鼠,或以为氏族图腾。遂以名氏族,称“海扒”,即鼠氏族。相传有昆仲二人,其兄与由花松鼠可变成的姑娘结婚,繁衍后代,是为鼠氏族。以氏族名代姓。后或改为单姓“褚”,据“海扒”之意“鼠”谐“褚”而得。
二、褚
褚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尤以江苏、辽宁等省多此姓,两省褚姓约占全国汉族褚姓人口34%。
褚姓起源:
1、系自子姓。春秋时宋共公之子段,字子石,食采于褚(故城在今河南洛阳东),号曰褚师,生公孙肥,子孙因以为褚氏。或云,即褚师氏,后省师为褚氏。
2、周有褚地(故城在今河南洛阳南之褚氏亭。
3、彝族姓。
褚姓名人:
褚承真,周时人。褚遂良,唐时钱塘人,累官中书令,后封河南郡公。
郡望:河南。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河南堂:以望立堂。
一、褚chǔ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景县、乐亭,山东之鱼台、平邑、东平、平度,陕西之韩城,甘肃之酒泉,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马关,广东之高要,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壮族、傈僳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左传》‘王宿于褚氏。’(注):‘洛阳县南有褚氏亭。’《后汉·郡国志》:‘洛阳有褚氏聚。’盖周有褚地,居之者以为氏。望出河南。”
2、郑樵则云:“即褚师氏。”褚师,春秋时宋、卫、郑等国皆设此官,以掌管市集。遂以官命氏而为褚师氏,省而为褚氏。按:或云:“本自殷后,宋恭公子石,(《姓氏词典》引作‘宋共公之子叚’)食采于褚,其德可师,号曰褚师,因而命氏也。”——褚师氏,后世略去“师”,遂为褚氏。然卫亦有褚师,不独宗也。故褚氏,或系出子姓;或系出姬姓。
3、现代傈僳族之褚氏出自海扒氏族。傈僳语“海彼”,指花松鼠,或以为氏族图腾。遂以名氏族,称“海扒”,即鼠氏族。相传有昆仲二人,其兄与由花松鼠可变成的姑娘结婚,繁衍后代,是为鼠氏族。以氏族名代姓。后或改为单姓“褚”,据“海扒”之意“鼠”谐“褚”而得。
二、褚
褚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尤以江苏、辽宁等省多此姓,两省褚姓约占全国汉族褚姓人口34%。
褚姓起源:
1、系自子姓。春秋时宋共公之子段,字子石,食采于褚(故城在今河南洛阳东),号曰褚师,生公孙肥,子孙因以为褚氏。或云,即褚师氏,后省师为褚氏。
2、周有褚地(故城在今河南洛阳南之褚氏亭。
3、彝族姓。
褚姓名人:
褚承真,周时人。褚遂良,唐时钱塘人,累官中书令,后封河南郡公。
郡望:河南。
其他姓氏
[ 褚 ]的同部首字 - [ 衤 ]部